
見“ 技藝 ”。
技蓺(jì yì)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現多寫作“技藝”,指通過系統學習與實踐掌握的技術、技能或藝術才能。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分字釋義
詞義演變
漢代後,“技蓺”涵義擴展至藝術領域。如《史記·龜策列傳》稱蔔筮為“技蓺”,《後漢書》将醫術、天文等納入“技蓺方術”範疇。
《漢語大詞典》
定義為“手藝、技術”,例證引《新唐書·閻立德傳》:“善工藝,巧思過人。”
引用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辭源》
釋為“技藝,才能”,強調其需經訓練習得,引《禮記·王制》“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禦醫蔔及百工”佐證。
引用來源: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修訂本)[M]. 商務印書館, 2015.
《古代漢語詞典》
标注“蓺”為“藝”的古字,指出“技蓺”即“技藝”,涵蓋手工、藝術、方術等。
引用來源:中華書局編輯部. 《古代漢語詞典》[M]. 中華書局, 2014.
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推行後,“蓺”作為“藝”的異體字被淘汰,“技藝”成為規範詞形。《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釋義為:
技藝:富于技巧性的表演藝術或手藝。
引用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2016.
“蓺”的甲骨文從“丮”(持握)從“木”,印證其與種植技術的關聯(參見《甲骨文字典》)。
《論語·子罕》“吾不試,故藝”,朱熹注:“藝,多技能。”此處“藝”即承“蓺”之本義。
“技蓺”作為“技藝”的早期書寫形式,承載了中國古代對技術、藝術與勞動智慧的統合認知,其詞義演變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實踐技能的重視。現代漢語中,規範詞形“技藝”仍廣泛用于描述專業能力與藝術造詣。
“技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技蓺”讀作jì yì,意為技術高超、技藝精湛,多用于贊美他人或自謙。其核心與“技藝”相通,強調在某一領域具備卓越的技巧或才能。
與“技蓺”相關的成語多強調技能或手段,例如:
“技蓺”為“技藝”的異體寫法,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技藝”。若需引用古籍或強調傳統語境,可使用“技蓺”。
阿旨順情逼禅裁刀慚隱産育陳臬沖謙丹洞導化道津道學調鹄诋辯芳甸返金飯糁逢見伏維幹奴甘顔高第膏臊革鞮酣豔皇樹花娘揮日陽戈胡走遊飛耩子接茶捐花樣狂躁纍爵臨難不苟六征镂象亂下風飑鸾轍漫潰腼顔蔫巴膩煩弄翰暖冬禳禜散對子戲上頓山劫麝燈審博身胚師放適趣叔子松椟踏牀闆吐發讬庇文章宿老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