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氓隸。服苦役的奴隸。《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生為愍隸,死為轉屍。” 顔師古 注:“愍隸者,言為徒隸,可哀愍之也。”
“愍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服苦役的奴隸,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該詞由“愍”和“隸”組成:
文獻出處與注解
最早見于《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生為愍隸,死為轉屍。”唐代顔師古對此注釋:“愍隸者,言為徒隸,可哀愍之也。”。這裡強調“愍隸”生前是受壓迫的苦力,死後甚至無法安葬,體現其悲慘命運。
社會背景與情感色彩
該詞常用于描述古代社會底層被奴役群體的生存狀态,帶有強烈的同情意味。如《漢書》用“愍隸”對比功臣後代沒落的境遇,暗含對社會階層分化與壓迫的批判。
延伸使用
現代語境中,“愍隸”偶見于文學或曆史研究,用以比喻被極端剝削的群體,但需注意其古語色彩較濃,日常使用較少。
愍隸 = 被憐憫的苦役奴隸,兼具身份描述(隸)與情感評價(愍),是反映古代階級壓迫的典型詞彙。
愍隸是一個表示對奴隸的憐憫、同情的詞語。它真正出現在“《富春山居圖》後序》”這篇文章中,在古代經典文獻中很少見到。
愍隸的拆分部首是心,并且它的筆畫數是12畫。
愍隸最早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南宋文學家、官員郭茂倩的《富春山居圖後序》這篇文章中。在該文章中,郭茂倩以“愍之深也”來表達他對奴隸的同情之情。
愍隸的繁體字與簡體字相同,都是“愍隸”。
在古時候,愍隸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并沒有明确的記載,因此可以推測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相同。
1. 他深感愍隸之情,決定為奴隸争取自由。
2. 當我看到那些受苦受難的奴隸,我願意用盡一切去解救他們,因為我對他們深感愍隸。
1. 愍憫:表示對别人的悲慘遭遇感到同情。
2. 憐憫:表示對别人遭受痛苦或困難時的同情。
3. 同情:表示對他人的遭受的困境感同身受。
1. 憐憫
2. 同情
1. 求全責備
2. 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