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兵的意思、鈍兵的詳細解釋
鈍兵的解釋
(1).粗劣破敗的兵器。借指疲弱的軍隊。《戰國策·楚策二》:“悉五尺至六十,三十餘萬弊甲鈍兵,願承下塵。”《戰國策·趙策二》:“今寡君有微甲鈍兵,軍於 澠池 ,願渡 河 踰 漳 ,據 番吾 ,迎戰 邯鄲 之下。”
(2).兵器破敗。借指士卒疲憊。
詞語分解
- 鈍的解釋 鈍 (鈍) ù 不鋒利,不快,引申為不順利:這把刀真鈍。成敗利鈍。 笨,不靈活:鈍滞(a.遲鈍呆滞;b.不鋒利)。遲鈍。愚鈍。拙嘴鈍舌。 快利銳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網絡擴展解釋
“鈍兵”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多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鈍兵”字面由“鈍”(遲鈍、不鋒利)和“兵”(兵器或士兵)組成,核心指代不鋒利的兵器或行動遲緩的軍隊。在軍事語境中,既可形容兵器破敗,也可比喻士兵疲憊、士氣低落的軍隊狀态。
二、詳細釋義
- 字面意義
指粗劣、破敗的兵器。例如《戰國策·楚策二》中“弊甲鈍兵”,描述軍隊裝備低劣。
- 引申意義
借指疲弱、缺乏戰鬥力的軍隊,如《孫子兵法》提到“鈍兵挫銳”,強調長期作戰導緻士兵疲憊、士氣受損。
三、使用場景
- 曆史軍事描述:多用于古籍中批評軍隊裝備或狀态,如《戰國策》的“三十餘萬弊甲鈍兵”。
- 現代比喻:可引申比喻團隊效率低下或資源不足,例如“項目推進如鈍兵,亟需優化流程”。
四、相關成語及擴展
- 鈍兵挫銳:強調長期消耗戰對軍隊的負面影響(出自《孫子兵法》)。
- 弊甲鈍兵:形容裝備和士兵狀态的雙重疲弱(《戰國策》典故)。
五、權威來源對比
- 查字典側重“行動遲緩”的比喻義,而《戰國策》等古籍更強調兵器與軍隊狀态的雙重含義。兩者結合可全面理解其内涵。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戰國策》《孫子兵法》等文獻,或訪問相關詞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鈍兵(dùn bīng)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可以拆分為“钅”和“兵”兩個部首。钅是一個獨體部首,表示金屬或金屬制品,而兵則是表示軍隊、戰士的部首。鈍兵這個詞來源于文藝作品或者網絡用語,用來形容比喻某人在表達或思維方面不夠敏銳,或者說某人的反應遲鈍。
在漢字中,鈍的繁體寫法為鈍,它的意思與鈍相似,都表示遲鈍、不靈敏的意思。古時候,漢字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但鈍兵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仍然是“鈍兵”。這個詞在古代的使用頻率可能較低,因為它的含義更多地與現代社會的特定語境相關。
以下是一個使用鈍兵的例句:
他在回答問題的時候總是鈍兵一樣,遲遲不能給出準确的答案。
除了鈍兵之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彙。例如,遲鈍、笨拙、愚蠢等都可以作為鈍兵的近義詞,它們都表達了不夠機敏、不夠靈活的意思。而相反地,聰明、敏捷、機靈等詞彙則可以作為鈍兵的反義詞,它們表示了反面的意思。
希望這些簡明的解釋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