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鼓盪 ”。鼓动激荡。 唐 沉佺期 《被弹》诗:“有风自扶摇,鼓荡无伦匹。” 宋 梅尧臣 《和滕公游穿山洞》:“风雷自鼓盪,不久当何如?” 明 方孝孺 《王待制私谥议》:“发之文辞,敷腴蔚赡,浩乎若秋江之涛,鼓盪莫测,而其来有本也。” 孙犁 《种谷的人》:“有一股热烈的情感鼓荡着我,竟一时想起以后有多少工作要我去做,要去拼命完成!”
见“ 鼓荡 ”。
“鼓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物理层面的激荡
原指声音或自然现象的强烈震动与回荡,如“鼓声在山谷中鼓荡”。这一含义强调声音的洪亮与传播力,常见于描述风声、雷声等自然动态,例如“风雷自鼓荡”(宋·梅尧臣诗句)。
抽象层面的鼓动
引申为情感、气势的激荡与推动,如“热烈的情感鼓荡着内心”。此用法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表达情绪或力量的涌动,如“浩乎若秋江之涛,鼓荡莫测”(明·方孝孺文)。
若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2、3的详细解析。
《鼓荡》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gǔ dàng。它的意思是敲击鼓声回响,传达出激昂、豪迈的气势。
《鼓荡》由部首“鼓”和“荡”两个部分组成。它的部首是“鼓”,由“口”字旁和“示字旁”组成。它整个词语的笔画数为16画。
《鼓荡》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献《礼记·乐记》中的描述。它的繁体字为「鼓蕩」。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古时写作「轂踼」,其中「轂」和「踼」是现代「鼓」和「荡」的古代写法。
1. 他的演讲声如鼓荡,振奋人心。
2. 在战场上,战鼓齐鸣,整个地方都鼓荡起来。
1. 鼓舞:振奋、激励。
2. 鼓点:鼓声的节奏。
3. 荡漾:形容声音、光线等扩散开去。
1. 振奋:使人精神饱满、充满力量。
2. 雄壮:具备雄勇和壮大的气势。
1. 平静:平稳、没有波澜和震动。
2. 止息:停止、结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