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動嘴唇,搖動舌頭。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遊說。亦泛指大發議論(多含貶義)。《五燈會元·育王振禅師法嗣·嶽林真禅師》:“劫劫波波,未肯歸家穩坐。鼓唇搖舌,宛如鐘磬笙竽。”《封神演義》第九四回:“這匹夫敢于衆諸侯之前鼓唇搖舌,説短論長,又吒辱不才,情殊可恨。”
“鼓唇搖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通過口才進行煽動或議論,通常帶有貶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莊子》《紅樓夢》等文獻原文。
《鼓唇搖舌》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歌唱時嘴唇的動作。鼓唇指的是張開嘴唇,搖舌指的是舌頭上下擺動。
成語《鼓唇搖舌》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舌》。
它的總筆畫數目是16劃。
《鼓唇搖舌》一詞最早見于《文心雕龍·詞章》:“歌者搖首,鼓唇,舒興于吳閩,盡造能筆。”這裡形容歌者唱歌時動作生動活潑。
繁體字中《鼓唇搖舌》的寫法為《鼓唇搖舌》。
在古時候,《鼓唇搖舌》有一種不同的寫法,《鼓唇搖踍》。其中“踍”是古漢字,意指舌頭的擺動。
他在演唱時鼓唇搖舌,使得觀衆們更容易被他的表演吸引。
- 鼓唇:形容唱歌時嘴唇的動作。
- 搖舌:形容舌頭上下的擺動。
- 唱歌:以歌聲表達情感或展示技巧。
抿嘴,閉嘴:描述嘴唇閉合的狀态。
舌頭擺動:形容舌頭上下移動。
緊閉嘴唇:形容嘴唇緊密閉合。
舌頭不動:形容舌頭不做任何動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