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喪服。古人喪服胸前當心處綴有長六寸、廣四寸的麻布,名衰,因名此衣為衰;圍在頭上的散麻繩為首绖,纏在腰間的為腰绖。衰、绖兩者是喪服的主要部分。《左傳·僖公十五年》:“ 穆姬 聞 晉侯 将至,以 太子罃 、 弘 與女 簡璧 登臺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絰逆。”《資治通鑒·漢明帝永平十年》:“ 陵陽侯 丁綝 卒,子 鴻 當襲封,上書稱病,讓國於弟 盛 ,不報。既葬,乃挂衰絰於冢廬而逃去。” 章炳麟 《封建考》:“親喪七日不食,祖父母喪,五日不食。兄弟、伯叔、姑姊妹,三日不食。設座為像,朝夕拜奠,不制衰絰。”
(2).穿喪服。《禮記·雜記下》:“三年之喪,如或遺之酒肉,則受之,必三辭,主人衰絰而受之。”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七:“父母諸弟,衰絰到來迎喪。”《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十六年》:“ 交趾國 王遣使者十二人衰絰緻祭,使者號泣震野。” 梁啟超 《新民說》十一:“ 中國 如不得不為有血之破壞乎,吾衰絰而哀之。”
(3).謂居喪。《左傳·定公九年》:“ 子明 謂 桐門右師 出,曰:‘吾猶衰絰,而子擊鐘,何也?’右師曰:‘喪不在此故也。’既而告人曰:‘己衰絰而生子,餘何故舍鐘?’”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衰绖中行嘉禮》:“按衰絰之中,舉行吉禮,此世俗權宜之事。”
"衰绖"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喪服制度的專有名詞,由"衰(cuī)"和"绖(dié)"兩個部分組成。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此詞特指古代喪禮中穿戴的粗麻布喪服與麻質腰帶、頭帶的組合裝束。
從構詞法分析,"衰"本指用粗麻布制成的喪服上衣,其形制為剪裁不縫邊的粗陋外衣;"绖"則包含首绖(頭帶)和腰绖(腰帶),均以苴麻編織而成。《禮記·喪服小記》記載,衰绖的穿着需遵循"斬衰""齊衰"等五服制度,不同親疏關系對應不同質地的麻料和穿戴時長。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子墨衰绖",記載晉文公在戰争期間穿染黑的喪服出征的史實。《周禮·春官·司服》系統記載了衰绖制度,規定"大喪,共其複衣服、衰绖之屬",表明其作為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漢語中,"衰绖"作為曆史詞彙仍保留在古籍研究領域。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指出,該詞在當代主要應用于古代禮制研究、經學考證及曆史文獻解讀等學術場景。
“衰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喪服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衰绖”(讀音:cuī dié)是古代喪服的核心組成部分:
“衰绖”體現了古代“五服制度”中對親屬關系的嚴格區分,通過服飾細節表達哀悼等級,是儒家禮制的重要符號。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服制度,可查閱《儀禮》《禮記》等文獻。
奧深抱默奔蹙不悉財祿償逋摛文存命代議制打消抵捍東平之樹斷齑塊粥飯館該兼歸耕和謀換工驩說畫鄣火子講律江州車甲乙科叽冷今學激湧可以口柔困劣老公冷古丁留曹帽裙黴黧蒙鈍免削奈苑悄地啟齒骐骝清正廉潔鵲頭悫願宂從三花馬森鮮上神摅虹水臬疏影談微天後天花通直違義無名孽火霧幙曉色葉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