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殄的意思、枭殄的詳細解釋
枭殄的解釋
殲滅。《晉書·姚興載記上》:“先帝登遐,人情擾懼,今不因思奮之力,梟殄逆豎,大事去矣。”《宋書·天文志三》:“是時 徐道覆 率二萬餘人攻 荊州 , 烈武王 距之。戰於 江津 ,大破之,梟殄其十八6*九。”《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元年》:“歲未再周,相次梟殄。實衆慝驚心之日,羣生改觀之時。” 胡三省 注:“梟殄,謂梟其首而殄絶其類。”
詞語分解
- 枭的解釋 枭 (梟) ā 一種與鸱鸺相似的鳥。 勇健:枭勇。枭健。枭将。枭雄(a.強橫而野心勃勃的人;b.智勇傑出的人物)。 古代刑罰,把頭割下來懸挂在木上:枭首。枭示(枭首示衆)。 舊時指私販食鹽的人:鹽枭。私枭。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殄的解釋 殄 ǎ 盡,絕:殄滅。殄殲。暴殄天物(任意糟蹋東西)。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枭殄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枭殄(xiāo tiǎn)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罕用于現代漢語,其含義需從構字本源及古籍用例中解析。以下為權威詞典與文獻的釋義:
一、字義解析
-
“枭”的本義
指貓頭鷹類猛禽,引申為“勇猛”“魁首”,後衍生“斬首懸示”之義(如“枭首”)。《說文解字》注:“枭,不孝鳥也”,因其習性有“食母”傳說,故含“兇逆”貶義 。
-
“殄”的本義
意為“滅絕”“盡絕”。《說文解字》:“殄,盡也”(如“殄滅”)。《尚書·畢命》雲:“商俗靡靡,餘風未殄”,即指殘餘未絕 。
二、複合詞“枭殄”的釋義
“枭殄”為同義複合詞,強調徹底誅滅兇逆之徒,常見于古代政令、讨伐文書。例如:
- 《明史·太祖本紀》載檄文:“拯生民于塗炭,枭殄群兇。” 指剿滅敵對勢力首領并根除其黨羽 。
- 清代魏源《聖武記》述平定叛亂:“枭殄元惡,餘衆悉降”,特指擒殺匪首後瓦解殘餘勢力 。
三、文化背景與用法
該詞承載古代律法思想:
- 刑罰象征:結合“枭首示衆”的威懾傳統(《漢書·刑法志》),強調對首惡的公開懲處。
- 軍事語境:多用于描述平定叛亂、剿滅賊寇的徹底性,如《清實錄》中“枭殄匪類,以靖地方” 。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王力等.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14.
- 許嘉璐主編. 《二十四史全譯》.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4.
- 鄭天挺等. 《中國曆史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
- 劉潔修.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開明出版社, 2009.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及史料彙編,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枭殄”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枭”和“殄”兩個動詞組成,多用于曆史文獻中,表示對敵人或叛逆者的徹底鏟除。具體解釋如下:
-
字義分解
- 枭:本指一種猛禽(貓頭鷹),引申為“斬首懸頭示衆”之意,如“枭首”即砍頭并懸挂示衆。
- 殄:意為滅絕、消滅,如“殄滅”指徹底殲滅。
兩者結合後,“枭殄”強調既斬首又滅絕其族類,體現古代對反叛者的嚴厲鎮壓。
-
古籍用例
- 《晉書·姚興載記上》提到“枭殄逆豎”,指斬殺并徹底消滅叛逆者。
- 《宋書·天文志三》記載徐道覆率軍攻荊州,被“枭殄其十八九”,即絕大部分被殲滅。
- 《資治通鑒》中胡三省注釋:“枭其首而殄絕其類”,進一步說明其“斬首示衆+滅絕全族”的雙重含義。
-
使用特點
- 多用于軍事或政治語境,描述對叛亂、敵對勢力的殘酷鎮壓。
- 現代漢語已不常用,屬于曆史文獻中的特殊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該詞體現了古代統治者維護權威的極端手段,使用時需注意其曆史背景和暴力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阿缟鎊錯背字兒别棹剗新侈辭春眠叢脞代書盜索大願力凡·愛克兄弟高效能共枝别幹公中海況監國寂絕經幄庫若幹哭笑不得籃轝斂淚鱗集仰流淪降毛水面目可憎忸忸怩怩匿行耦立醅甕辟闾品選懃瘁禽殄欺突求匄渠堰然疑三門峽三事稍饩燒香懾栗時澍時饷拭玉手诏耍嘴皮子水照雲光水作書帙天王星填淤望夷翫翫嵬然不動隈映曉了析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