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慚德的意思、慚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慚德的解釋

亦作“慙德”。因言行有缺失而内愧于心。《書·仲虺之诰》:“ 成湯 放 桀 于 南巢 ,惟有慙德,曰:‘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後漢書·郭太傳》:“﹝ 蔡邕 ﹞謂 涿郡 盧植 曰:‘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慙德,唯 郭有道 無愧色耳。’” 唐 李白 《與賈少公書》:“方之二子,實有慚德,徒塵忝幕府,終無能為。” 章炳麟 《************解》:“其素性貪饕,以苞萱為應有,慙德在躬,即無以廉問羣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慚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因言行有缺失而感到内疚,強調個體在道德層面的自我反思與羞愧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慚德”由“慚”(羞愧)和“德”(道德品行)組成,指因自身言行不符合道德标準而産生的愧疚感。例如,《尚書·仲虺之诰》中記載,商湯推翻夏桀後自稱“惟有慚德”,意為對自己的行為(推翻君主)感到道德上的不安。


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1. 《尚書》記載:商湯因放逐夏桀而自省“慚德”,擔心後世将其行為視為篡位的借口。
  2. 《後漢書》引用:蔡邕為郭泰撰寫碑文時,稱多數碑銘“皆有慚德”,唯獨郭泰的品行無愧于心。
  3. 李白詩文:他在《與賈少公書》中以“實有慚德”自謙,表達對自身能力的不足之愧。

近義詞與反義詞


現代意義

在當代語境中,“慚德”不僅指具體行為的愧疚,更延伸為對道德瑕疵的自我覺察與修正意願。例如,意識到自身錯誤後主動改正,即體現“慚德”的修養價值。


“慚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概念,通過自省促進個人品行的提升。其内涵從古代的政治自省(如商湯)到現代的道德自律一脈相承,強調“知恥而後勇”的積極意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後漢書》等古籍,或查閱(滬江詞典)、(詞語解釋)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慚德(cán dé)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了“罒”和“心”兩個部首,共有11個筆畫。這個詞來源于古漢語,是指對自己的過錯或錯誤感到慚愧和懊悔。 在繁體中,慚德的寫法為“慚德”。慚為“慚”,“德”則是相同的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慚的舊字形為“耖”,而德的舊字形為“悳”。 以下是一些使用慚德這個詞的例句: 1. 我對我的行為感到慚德,因為我沒有盡到我的責任。 2. 他深感慚德,因為他的無知導緻了很多麻煩。 一些與慚德相關的詞語包括慚愧、愧疚、懊悔等。這些詞語都表示對自己的過錯、錯誤或不當行為所引起的内心感受。 反義詞可以是得意、自豪、滿足等,這些詞語表示對自己的成就或行為感到滿意和自豪。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