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禁衛軍,有親衛、勳衛、翊衛,合稱“三衛”。《新唐書·李密傳》:“當以才學顯,何事三衛間哉。”
(2). 宋 代亦稱三衙為“三衛”。《宋史·職官志六》:“博士掌教道,校試三衛所習文武之藝。” 宋 歐陽修 《鵯鵊詞》:“南衙促仗三衛列,九門放鑰千官入。”參見“ 三衙 ”。
(3). 明 洪武 二十二年(13 * )設 朵顔 、 泰甯 、 福餘 三衛于 兀良哈 部落,通稱 兀良哈 三衛,簡稱三衛。後又置 建州 、 海西 、 野人 三衛。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惟 朝鮮 、 琉球 、 安南 及 朵顔 、三衛等受朝廷冊封,貢賦惟謹,比於藩臣。”
“三衛”是一個曆史術語,具體含義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唐代禁衛軍
唐初設禁衛軍三支:親衛、勳衛、翊衛,合稱“三衛”。主要負責宮廷與都城的安全護衛,成員多為貴族子弟。
例:《新唐書·李密傳》提到“何事三衛間哉”,側面反映其職能。
宋代三衙機構
宋代将統領禁軍的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統稱“三衛”(即“三衙”),掌管軍隊訓練與調遣。
明代邊疆衛所
“三衛”也泛指多重守衛體系,可比喻對重要事物的保護,如“文化三衛”“經濟三衛”等抽象用法。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自唐代至明代的制度記載,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更多細節可查閱《新唐書》《宋史·職官志》等原始文獻。
《三衛》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三個守衛的人或組織,通常用來形容具有保護作用的組織或人員。
《三衛》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三”和“衛”。它的筆畫數目分别是四畫和八畫。
《三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在古時候,皇帝和貴族常常設立衛隊來維護自身的安全,并且保護朝廷、治安以及邊境。後來,這個詞逐漸擴展到其他領域,如企事業單位或社區設立的保衛部門。
《三衛》是《三衛》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字的發展變化,可以将《三衛》以古字形表示為「參衛」。
1. 經過嚴密的三衛防線,我國的邊境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護。
2. 這家公司設有三衛巡邏隊,确保員工的安全和大樓的安全。
1. 三衛巡邏隊
2. 三衛體制
3. 三衛保衛部門
1. 三道防線
2. 三重保護
1. 無衛
2. 不保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