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綿上的意思、綿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綿上的解釋

古地名。 春秋 晉 地。在今 山西省 介休縣 東南四十裡 介山 之下。公元前636年, 介之推 隱于 綿上 山中而死, 晉文公 求之不獲,遂以 綿上 之田作為 介之推 的祭田。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綿上”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地理屬性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指向春秋時期晉國地名。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晉文公重耳即位後,封賞功臣介子推時“以綿上為之田”,此處“綿上”即指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的綿山地區。該地因介子推“割股啖君”後隱居被焚的典故聞名,成為忠孝文化象征地标。

從詞源結構分析,“綿”本義指蠶絲結成的片狀物,引申為連續不斷、柔軟細密之意;“上”表示方位或地域範疇,組合後特指山勢連綿、植被豐茂的特定區域。《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春秋晉地,在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強調其地理屬性與文化符號的雙重性。

該詞彙的文化内涵在唐代得到強化,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記載:“介山,一名綿山,晉文公返國,介子推無爵,遂與母隱死,文公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佐證了其作為忠烈精神載體的曆史地位。現代語言應用中,“綿上”多出現于文史研究、地域文化論述及傳統節日(如寒食節)溯源等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綿上”一詞的含義需結合曆史典故和語義演變來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一、古地名(主流釋義)

  1. 地理位置
    春秋時期晉國屬地,位于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約40裡的介山(又稱綿山)一帶。

  2. 曆史典故
    與晉國名臣介之推相關。據《左傳》記載,公元前636年,介之推隱居綿山,晉文公求賢未果,後以綿上之田作為其祭田。公元前560年,晉悼公亦在此地練兵(“蒐于綿上”)。

二、成語釋義(需謹慎考據)

部分資料提到“綿上”作為成語,形容性格或事物的柔軟、溫和、不露鋒芒,例如“綿上性格”指待人謙和。但該用法缺乏廣泛文獻佐證,權威性存疑。

建議

若用于學術或正式場景,建議以古地名釋義為主,并引用《左傳》等典籍。若涉及成語用法,需進一步核查權威詞典或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慠亢悲羞碧漣逼似撤帳褫散打跟頭淡水養殖擔子巅倒地曠人稀地魄洞谙兜率段氏多氏笵金感電耕讀顧觀海參還世後任萑苻黃簿渾捶自撲晈察較對嬌冶酒坊使硜執餽挽勞嘈禮饋廪粟籠侗律科毛群面糊納贖屏去遣行親雠輕就青衣魚铨引群幹三霄山腳神經施朱陶令舚舑天兄銅兵符痛于骨髓往誨緯俗纖細鹹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