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文章的骨力和辭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章以造闕,風矩應明;表以緻禁,骨采宜耀。”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風骨》:“若骨采未圓,風辭未練,而跨略舊規,馳騖新作,雖獲巧意,危敗亦多。”
“骨采”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文學批評術語
指文章的骨力(思想内容的剛健有力)與辭采(文辭的華美)。這一含義源自南朝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如《章表》中提到“骨采宜耀”,強調表類文章需兼具思想深度與語言美感。劉勰認為,若“骨采未圓”(思想與文辭未完善),強行創新易導緻失敗。
形容人物氣質
現代用法中偶見引申為形容人的風度、儀态或氣質出衆,如“骨采非凡”。但此用法并非傳統主流,更多見于口語或特定語境中。
《骨采》是一個中國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的氣質、外貌和風采。
《骨采》的部首是「骨」,其筆畫數為10。
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的《扁鵲倉公列傳》篇章中,形容了古代人物扁鵲的美好外貌和出衆氣質。後來,這個詞得到廣泛使用,成為形容一個人的魅力和風度的詞語。
《骨采》的繁體字為「骨采」,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骨采」一詞的寫法有所不同。在西漢時期,它的寫法為「骨洗」;到了東漢時期,寫法變為「骨彩」;後來又演變為如今的「骨采」。
1. 他那優雅的舉止和高貴的氣質展現出了一種迷人的骨采。
2. 這位演員不僅有出色的表演技巧,還具備令人羨慕的骨采。
1. 骨頭:指人體骨骼的一部分。
2. 采集:指收集或取得特定物品。
3. 骨氣:指一個人的堅定态度和品格。
4. 采風:指尋找和記錄某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和風景。
1. 風采:指一個人的出衆氣質和魅力。
2. 魅力:指一個人吸引他人的各種特質和魅力。
3. 氣質:指一個人内在的品質、性格特點和個性特征。
1. 粗魯:指一個人行為舉止不文雅、不細膩。
2. 俗氣:指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不雅,缺乏高貴的氣質和品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