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後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漢 馬融 《長笛賦》:“微風纖妙,若存若亡。”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一:“ 超 當其夢也,精爽感悟,嘉其美異,非常人之容,覺寤欽想,若存若亡。” 明 李贽 《史綱評要·三皇五帝紀·人皇氏》:“後世人天路隔,心量淺隘,上世之事,若存若亡矣。”
“若存若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事物若有若無、難以捉摸或把握的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進行詳細解釋,并引用權威來源:
一、字義分解與整體釋義
形容事物似有似無、模糊不清,或指某種狀态、觀念難以明确界定。常引申為對事物的存在與否感到不确定,或指對道理的理解處于似懂非懂的朦胧階段。
二、權威詞典釋義與出處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若存若亡”釋義為“形容恍惚不可捉摸”,并引用《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此處指中等人聽說道後,将信将疑、似懂非懂的狀态。
來源鍊接(《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http://www.hydcd.com(注:需訂閱訪問)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為“形容事物若有若無”,并舉例《莊子·天下》:“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傥,不以觭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瑰玮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雖然,其應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 其中“芒乎昧乎”即“若存若亡”之意,形容道體幽微難測。
來源鍊接(商務印書館工具書線上):* https://www.cp.com.cn
三、用法特征
四、經典文獻例證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 體現認知的中間狀态。
來源: 中華書局《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芒乎何之,忽乎何適” —— 以“若存若亡”狀寫“道”的虛無缥缈。
來源: 中華書局《莊子集釋》。
總結
“若存若亡”以對立詞“存”與“亡”的并置,生動刻畫了事物介于存在與消失之間的模糊性,既是中國古代哲學對宇宙本體的深刻體悟,亦成為文學中表達朦胧美感的經典語彙。其權威釋義及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及《老子》《莊子》原典。
“若存若亡”是一個源自《道德經》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該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老子通過“若存若亡”描述中等智慧者對“道”的認知狀态:既不完全理解,也未全然否定,表現為似記似忘的模糊态度。
從認知層面看,“若存若亡”揭示了人對複雜事物的接受程度差異,尤其體現中士對真理的猶豫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道德經》原文或相關注釋。
禀生鈔局程子侈滿儲邸村潭丹術端妙堆棧指示器房奧赙诔附設勾配跪安簋貳歸順顧累好問則裕鶴江鶴唳化理徽柔婚齡壺天谏止雞窗金麟禁重稷嗣九曲腸聚乙烯塑料忾息枯桐淋涔君鈴鈴香龍駕亂原銘戴木老鵶腦球僻錯棋雠侵晨棄日騎竹三器上官上館子紹酒沈澱十步香車索麪挺帶瓦石威壓勿用相央相翼宵煙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