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後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漢 馬融 《長笛賦》:“微風纖妙,若存若亡。”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一:“ 超 當其夢也,精爽感悟,嘉其美異,非常人之容,覺寤欽想,若存若亡。” 明 李贽 《史綱評要·三皇五帝紀·人皇氏》:“後世人天路隔,心量淺隘,上世之事,若存若亡矣。”
“若存若亡”是一個源自《道德經》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該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老子通過“若存若亡”描述中等智慧者對“道”的認知狀态:既不完全理解,也未全然否定,表現為似記似忘的模糊态度。
從認知層面看,“若存若亡”揭示了人對複雜事物的接受程度差異,尤其體現中士對真理的猶豫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道德經》原文或相關注釋。
《若存若亡》是一個常見的詞語,有兩個不同的意思。
其一,指的是某種事物或某人的存在和消亡都是未知的,不确定的。比喻事物或人物的命運、前途無法預測,或者形容人的心思難以捉摸。
其二,也可以形容某種情況兩種可能性并存的狀态,不确定的走向。
《若存若亡》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部分:若、存和亡。
其中,若的部首是艹,總筆畫數為8。
存的部首是子,總筆畫數為6。
亡的部首是亠,總筆畫數為3。
《若存若亡》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一書中,原文為“若非爾今夕,亡我玉樽清。”意為如果不是你今晚在場,我将永遠失去了美酒。
在繁體字中,若的寫法為「若」,存的寫法為「存」,亡的寫法為「亡」。
在古代漢字中,若的寫法為「若」,存的寫法為「存」,亡的寫法為「亡」。
1. 他的命運不确定,若存若亡。
2. 這個決定将會導緻我們的公司若存若亡。
3. 面對重大決策,他的心思總是若存若亡的。
組詞:存亡、若即若離、若有所思、絕存絕亡。
近義詞:不确定、未知、可有可無。
反義詞:确定、明确、肯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