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屣的意思、倒屣的詳細解釋
倒屣的解釋
亦作“ 倒屧 ”。1.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國志·魏志·王粲傳》:“時 邕 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 粲 在門,倒屣迎之。 粲 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邕 曰:‘此 王公 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後因以形容熱情迎客。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魯望》詩:“敲門若我訪,倒屣欣逢迎。”屣,一本作“ 屧 ”。 元 任昱 《折桂令·同友人聯句》曲:“既有當壚,毋勞倒屣,便可投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吾輩得施為,正好談心花底;蘭友瓜戚,門外不須倒屣。”
(2).指從坐席上匆忙避開。《西京雜記》卷二:“ 衡 邑人有言《詩》者, 衡 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詞語分解
- 倒的解釋 倒 ǎ 豎立的東西躺下來:摔倒。牆倒了。倒塌。倒台。打倒。卧倒。 對調,轉移,更換,改換:倒手。倒換。倒車。倒賣。倒倉。倒戈。 正順 倒 à 位置上下前後翻轉:倒立。倒挂。倒影。倒置。 把容器反轉或
- 屣的解釋 屣 ǐ 鞋:敝屣。 筆畫數:; 部首:屍;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倒屣”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 發音:dào xǐ(部分資料注音為dǎo xǐ,存在讀音差異,但主流為dào xǐ)。
- 本義:字面指“倒穿鞋”,形容因急切迎接賓客而匆忙穿反鞋子的行為。
曆史典故
出自《三國志·魏志·王粲傳》:東漢學者蔡邕聽聞王粲(著名文學家)來訪,激動得來不及穿好鞋子,倒穿着鞋出門迎接。後以此比喻主人熱情待客,甚至因急切而失态。
引申含義
-
熱情迎客:
主用于形容對賓客的極度重視和熱忱,如“倒屣相迎”。
例:唐代皮日休詩“敲門若我訪,倒屣欣逢迎”即用此意。
-
匆忙避席(較少見):
部分資料提到可指因慌亂從坐席上匆忙避開,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使用場景
- 常見于文學、曆史語境,描述主客交往中的真摯情誼。
- 現代多用于書面表達,強調對他人的尊重或急迫心情。
注意
- 部分資料(如)提到“倒屣”可比喻“事情反轉”,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誤讀或引申義,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若需更深入的曆史背景或例句分析,可參考《三國志》相關篇章或古詩詞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倒屣》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脫下鞋子或履物。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支部和履部,并且可以拆分為七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當時人們使用皮鞋或者織物制成的鞋子來保護腳部。而屣字則表示脫下鞋子或履物,意味着進入室内或特定場合需要脫鞋。
《倒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代漢字中,人們常使用更加繁複的字體書寫,因此《倒屣》在古時候可能會有一些變體,但基本意義保持不變。
以下是一個關于《倒屣》的例句:小明進屋時,習慣性地倒屣,以顯示對客人的禮貌。
與《倒屣》相關的組詞有:屣尾、屣坎、屣齒等。這些詞語都與脫下鞋子或履物相關。
近義詞可以是:脫鞋、脫履。
反義詞可以是:穿鞋、履物。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