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倒屣的意思、倒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倒屣的解釋

亦作“ 倒屧 ”。1.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國志·魏志·王粲傳》:“時 邕 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 粲 在門,倒屣迎之。 粲 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邕 曰:‘此 王公 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後因以形容熱情迎客。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魯望》詩:“敲門若我訪,倒屣欣逢迎。”屣,一本作“ 屧 ”。 元 任昱 《折桂令·同友人聯句》曲:“既有當壚,毋勞倒屣,便可投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吾輩得施為,正好談心花底;蘭友瓜戚,門外不須倒屣。”

(2).指從坐席上匆忙避開。《西京雜記》卷二:“ 衡 邑人有言《詩》者, 衡 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倒屣”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詞語,其核心含義為因急切迎接客人而将鞋子穿倒,形容待客熱情或求賢若渴的态度。該詞源自《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記載的東漢蔡邕“倒屣迎之”故事,後成為經典文化意象。具體釋義如下:

一、字面釋義

“倒”指颠倒、反向,“屣”即鞋子。《漢語大詞典》解釋為“穿反了鞋子”,強調動作的匆忙與急切。這一行為在古代禮儀中屬于失态之舉,卻反向凸顯了主人對來客的極度重視。

二、典故溯源

《三國志》記載,蔡邕聽聞才子王粲到訪,匆忙間“倒屣”出迎,賓客皆驚。此典故被《世說新語》《後漢書》等多次引用,成為禮賢下士的典型事例。唐代李商隱詩句“倒屣驚逢客”進一步強化了該詞在文學中的情感張力。

三、現代語義拓展

現代漢語中,“倒屣”除保留“熱情迎客”本意外,還衍生出對人才或機遇的珍視。例如《現代漢語詞典》将其釋為“形容求才心切”,常見于政論文章或企業宣傳語中。在語言學層面,該詞屬于“動作代心理”的借代修辭,通過具象動作傳遞抽象情感。

網絡擴展解釋

“倒屣”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曆史典故

出自《三國志·魏志·王粲傳》:東漢學者蔡邕聽聞王粲(著名文學家)來訪,激動得來不及穿好鞋子,倒穿着鞋出門迎接。後以此比喻主人熱情待客,甚至因急切而失态。


引申含義

  1. 熱情迎客:
    主用于形容對賓客的極度重視和熱忱,如“倒屣相迎”。
    :唐代皮日休詩“敲門若我訪,倒屣欣逢迎”即用此意。

  2. 匆忙避席(較少見):
    部分資料提到可指因慌亂從坐席上匆忙避開,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使用場景


注意

若需更深入的曆史背景或例句分析,可參考《三國志》相關篇章或古詩詞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俺每安卓把飯叫饑百花酒絆子腿寶忏表勸蔽锢逼迫庇依波遷不存不濟不勾不平不升層巅常賃瞋目切齒辰巳捶床搗枕楮雞慈保竄匿丹筆蹈機握杼杜門封門風聲鶴唳概率論拲梏國字國子監旱雲洪惠化蝶互通有無剪薙結歡空行仙淩凘流風遺俗琉璃球緑頭巾旅遊路線賣賦冒慘齊貝情深義厚起認呿嗋三青子勝敗兵家之常瑣結添注窐孔微材吳莼靰鞡詳靜閑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