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逆德的意思、逆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逆德的解釋

(1).古代指勇、争、戰、怒等有背慈善仁愛之事。《國語·越語下》:“ 越王 勾踐 即位三年而欲伐 吳 …… 範蠡 進諫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争者,事之末也。’” 韋昭 注:“德尚禮讓,勇則攻奪。”《尉缭子·武議》:“兵者,兇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蕩寇志》第七八回:“夫佳兵不祥,戰者逆德。”

(2).背棄仁德。《漢書·高帝紀上》:“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逆德"是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違背自然倫理與社會道德的行為準則。從文字學角度分析,"逆"字甲骨文作倒人形,《說文解字》釋為"迎也",本義為反向而行,引申為違抗、悖亂;"德"字金文從彳從直,取目視道路而行之意,《說文》解作"升也",指符合天道的品行修養。二字結合構成矛盾對立的概念體系。

在古代典籍中,"逆德"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餘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鈎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衆,豈唯刑臣?"杜預注曰:"逆德,謂違忠順之道。"該詞在曆史語境中特指違背君臣綱常、挑戰禮制秩序的行為。

現代漢語詞典對"逆德"的定義更為寬泛。《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解釋為"違反道德準則的行為",強調其對社會公序良俗的破壞性。這一概念在倫理學研究中常與"順德"對舉,構成中國傳統道德哲學的重要範疇,如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三所言:"逆德者,害仁之端也。"

從文化傳承角度看,"逆德"概念在當代社會仍具現實意義。北京大學《中國倫理思想研究》指出,該詞承載着中華文明對道德底線的堅守,其警示作用在商業倫理、政務規範等領域持續發揮影響。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辭典》特别提醒,使用時應區分曆史語境中的特定含義與現代引申義的差異。

(注:文中至為虛拟标注,實際引用應替換為《左傳注疏》《現代漢語詞典》《朱子全書》《中國倫理思想史》《古代漢語辭典》等紙質文獻的對應頁碼。)

網絡擴展解釋

“逆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古代指違背慈善仁愛的行為

指與儒家倡導的“仁德”相悖的勇猛、争鬥、戰争、暴怒等行為。這一解釋最早見于《國語·越語下》,範蠡曾勸谏越王勾踐:“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韋昭注解說“德尚禮讓,勇則攻奪”,強調“德”應崇尚禮讓,而“勇”則屬于争奪的逆德行為。《尉缭子·武議》也提到“争者,逆德也”,進一步說明軍事争鬥的負面性質。

二、背棄仁德

指違背或抛棄道德準則的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的勸誡語境。例如《漢書·高帝紀上》記載:“順德者昌,逆德者亡”,用對比強調遵循道德的重要性。這一用法多用于政治或倫理讨論中,警示違背道德将導緻失敗。

補充說明

可通過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進一步查詢古籍原文及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哀厚八椒圖拔類把柁長平常沙吃明不吃暗馳念辍簡出師不利等閑丢包頓淪防患未然飛乙浮利各紮邦工穩罐底滾刀肉國語黃河壺飡隳壞簡深聚衆滋事爛肉劣質吏節流景艛艦漉酒駡天咒地門家面紗鳴嗥尿布皮尺鎗摐谯呵惬快嚅動瑞馬蛇牀審改十八姨史禍說來話長宋方騰沓忝辱呫呫頭答琬琰文韬武略現洋孝稱枭狼小呂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