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指勇、争、戰、怒等有背慈善仁愛之事。《國語·越語下》:“ 越王 勾踐 即位三年而欲伐 吳 …… 範蠡 進諫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争者,事之末也。’” 韋昭 注:“德尚禮讓,勇則攻奪。”《尉缭子·武議》:“兵者,兇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蕩寇志》第七八回:“夫佳兵不祥,戰者逆德。”
(2).背棄仁德。《漢書·高帝紀上》:“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逆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與儒家倡導的“仁德”相悖的勇猛、争鬥、戰争、暴怒等行為。這一解釋最早見于《國語·越語下》,範蠡曾勸谏越王勾踐:“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韋昭注解說“德尚禮讓,勇則攻奪”,強調“德”應崇尚禮讓,而“勇”則屬于争奪的逆德行為。《尉缭子·武議》也提到“争者,逆德也”,進一步說明軍事争鬥的負面性質。
指違背或抛棄道德準則的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的勸誡語境。例如《漢書·高帝紀上》記載:“順德者昌,逆德者亡”,用對比強調遵循道德的重要性。這一用法多用于政治或倫理讨論中,警示違背道德将導緻失敗。
可通過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進一步查詢古籍原文及注釋。
逆德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違背道德和倫理,做出不正當、不公正、不義的行為。逆德一詞通常用于批評和譴責那些背離道德準則的人或行為。
逆德的拆分部首為辶和心,其中辶為辵部首的簡化形式,表示走路,心為心部首,表示心思和内心。逆德的總筆畫為11。
逆德一詞的源自《周易·系辭下篇·後序》:“道之所以藏者,不道也,逆德也。”意思是道為何而隱藏,是因為不正道,是違背德行。
逆德的繁體字為「逆德」,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逆德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與現代漢字的形狀相似,隻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别。
1. 他的行為深深地逆德了。 2. 他如此背離道德準則,無疑是在逆德。
逆德的相關組詞有:逆天、逆境、逆流、逆向。
逆德的近義詞包括:背道、背德、違反道德、不義。
逆德的反義詞包括:順德、正義、道德、合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