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牽文的意思、牽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牽文的解釋

謂拘泥于字面。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所謂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在知道者默而識之,非可以言語窮也。若隻牽文泥句,比較倣像,則所謂心從法華轉,非是轉法華矣。”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大學·補傳》:“然後知正心工夫之在言外,而不牽文害義,以虛明無物為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牽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ān wén,其核心含義是“拘泥于字面”,即對文字或語句的表面含義過分執着,缺乏靈活理解或深層思考。以下是詳細解釋及補充信息: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牽文”指在理解或應用文字時過于刻闆,局限于字面意思,忽略語境或内涵。例如,王守仁在《傳習錄》中提到“若隻牽文泥句”,批評這種機械化的解讀方式()。

  2. 文獻出處

    • 明代王守仁《傳習錄》:“若隻牽文泥句,比較倣像,則所謂心從法華轉,非是轉法華矣。”
    • 清代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不牽文害義,以虛明無物為證。”
      這些用例均強調脫離文字束縛的重要性()。

二、應用場景

  1. 學術批評
    常用于批評對經典文獻的教條化解讀,如宋代謝枋得評注中反對“牽文害義”的傾向()。

  2. 文學創作
    古代詩詞中也有使用,如宋代李覯詩句“君道乾剛豈易柔,謬牽文義緻優遊”,暗喻因拘泥文字而失去本意()。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類别 詞彙 釋義
近義詞 拘泥文字 死扣字句,不知變通
反義詞 融會貫通 靈活理解,把握本質

四、延伸思考

“牽文”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文以載道”的辯證态度:既要重視文字,又需超越形式,追求深層意蘊()。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詩詞用例,可參考漢典、查詩文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牽文

牽文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詞,意思是掌握文章主旨,細緻入微,抓住要點的能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牽文的部首是牛,共有9畫。

來源

牽文源于《論語·衛靈公》:“牛牽,或攝于賓孫之中,或被于車數乘,其于蕭何何也”。這裡的“牽”意為牽引,引導之義,引申為掌握、把握;“文”意為文章、文辭之義。綜合起來,牽文即掌握文章主旨、抓住要點的能力。

繁體

牽文(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作“牽文”時,有時還采用牽牛(部首)或者牽牛耳(部首+部首)的形式來寫。

例句

1. 隻有通過不斷的閱讀和思考,才能培養出牽文的能力。
2. 他的寫作水平很高,牽文能力非常出色。

組詞

組詞:牽導、文思、文筆、文化、掌握、要點。

近義詞

近義詞:把握、駕馭、掌控、理解、了解。

反義詞

反義詞:放縱、松懈、松散、漫無目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