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蔽塞不聰,不谙事理。 明 王廷相 《慎言·五行》:“儒者襲其故智而不察,非昏罔則固蔽,烏足以識道!” 清 黃遵憲 《與任公書》:“若 中國 舊習,病在尊大,病在固蔽,非病在不能保守也。”
“固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蔽塞不聰,不谙事理”,指人因思想封閉或認知局限而導緻的不明事理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源自《慎言·五行》和《與任任公書》等文獻,指心智被蒙蔽,無法正确理解或處理事務。例如王廷相批評儒者“非昏罔則固蔽”,黃遵憲則用其形容中國舊習的弊端。
構成與延伸
語境用法
多用于批判性語境,描述因守舊或信息閉塞導緻的問題,如清代文獻中“病在固蔽”的表述。
近義詞參考
可與“閉塞”“迂腐”等詞類比,但更強調主觀認知的局限性。
相關釋義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固蔽(gù bì)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事物固定阻隔或者封閉,使其不被外界所侵擾。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某種隔離或防止某種事物的發生。
固蔽的部首是阜(fù)字旁,由“阜”和“庇”組成。它總共有11個筆畫。
固蔽是一個古代漢字,源自《說文解字》,在古代被用來形容将某物固定住,遮蔽起來。現代漢字中,也有“固蔽”的簡化繁體形式:“固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多種多樣。固蔽的古字形如下:
固:⺡一一口丨
蔽:⺾⺫⺀蜀兩
1. 這個山谷被高大的山峰固蔽,形成了一個甯靜的環境。
2. 他戴上頭盔,以固蔽自己免受傷害。
組詞示例:
1. 固定
2. 固執
3. 封蔽
4. 防蔽
近義詞示例:
1. 遮蔽
2. 保護
3. 封閉
反義詞示例:
1. 開放
2. 揭示
3. 啟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