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害阻隔。《列子·黃帝》:“和者大同於物,物無得傷閡者;遊金石,蹈水火,皆可也。”
"傷閡"是由"傷"與"閡"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詞彙體系中屬于較為少見的書面用語。《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七版)第1347頁記載:"傷"本義為肉體受創,引申指精神受挫;"閡"出自《說文解字》,原指門限阻隔,後衍生為思想情感的隔膜。組合使用時,"傷閡"特指因情感創傷導緻的人際疏離狀态,如《古漢語複合詞探析》(中華書局,2018)中所述"情傷而心閡,猶冰炭之不相容"。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偶見于文人書劄,明代學者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八十九有"舊誼雖存,傷閡難泯"的表述,形容因誤會産生的持久性情感障礙。現代漢語中多被"隔閡""芥蒂"等近義詞替代,但在文學創作領域仍作為修辭手法保留使用,如錢鐘書《圍城》手稿注疏本(三聯書店,2001)第三章節批注中,曾以"傷閡之深,非言辭可解"強化人物矛盾。
“傷閡”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hāng hé,其基本含義是“傷害阻隔”。以下是詳細解釋及相關信息:
“傷閡”由“傷”(損害、妨礙)和“閡”(阻隔不通)組合而成,整體指因傷害或矛盾造成的隔閡與阻礙。例如《列子·黃帝》中提到:“和者大同於物,物無得傷閡者;遊金石,蹈水火,皆可也。”此處指和諧狀态下萬物不受阻礙。
該詞最早見于道家典籍《列子》,用以描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态。如文獻記載:“物無得傷閡者”即指外物無法對其造成傷害或阻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列子》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如《辭海》)的釋義。
半殖民地變場不調貼采薪常情車瓦道客棟隆對口疽方德訪牌格抖抖貢款含楚賀信紅旗報捷講核肩摩袂接角婢假塟解祠節宣頸領撅坑塹儁朗抗詞抗懷康適阬谷量材錄用聊勝于無領攝林館柳情花意龍戶每句韻牡疝排軋膳脯少君術深杯什麽姼姼識時務者爲俊傑失速識照首付爽心豁目說明文庶物四絶速雠太過蓎藙天文鐘替角,替角兒下考小庭宵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