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汚隆”。 1.升與降。常指世道的盛衰或政治的興替。 漢 劉向 《列仙傳·馬丹贊》:“ 馬丹 官 晉 ,與時污隆,事 文 去 獻 ,顯沒不窮。” 唐 劉知幾 《史通·載言》:“國有否泰,世有污隆。” 清 錢謙益 《<瑞芝山房初集>序》:“古之人其胸中無所不有,天地之高下,古今之往來,政治之汚隆,道術之醇駁,苞羅旁魄,如數一二。”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名》:“取辯乎一物,而原極天下之污隆。”
(2).指地形的高下。 晉 潘嶽 《西征賦》:“憑高望之陽隈,體川陸之污隆。” 明 劉基 《再用韻》:“旱魃為妖殄歲功,田疇龜坼徧污隆。”
污隆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與地理形态 該詞由“污”(低窪積水之地)與“隆”(隆起的高地)組合而成,最初指代地形的高低起伏。如《淮南子·地形訓》載“山為積德,川為積刑,高者為生,下者為死,丘陵為牡,溪谷為牝”,雖未直接使用“污隆”二字,但已體現古人通過地形高低觀察自然規律的思維方式。
二、哲學與曆史引申義 在《周易》陰陽辯證體系影響下,該詞演變為表達盛衰興替的哲學概念。《周易·乾卦》強調“亢龍有悔,與時偕極”,揭示事物發展必經曆起伏的規律,此為“污隆”詞義升華的哲學基礎。後世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論及“天下之勢,一離一合,一治一亂而已”,進一步印證了該詞在曆史觀層面的應用。
三、文學修辭功能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該詞常作為意象化表達。如《文心雕龍·時序》篇“時運交移,質文代變”的論述,雖未直用“污隆”,但其“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的表述,與“污隆”所承載的盛衰變遷意涵形成互文參照,體現了該詞在文學批評領域的延伸使用。
權威參考文獻:
“污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世道興衰或政治更替
指社會盛衰、政治起伏的狀态。例如:
近義詞與用法
常與“否泰”“興替”等詞搭配,表達曆史或社會的動态變化,如“與時污隆”(順應時代盛衰)。
地形的高低起伏
“污隆”既可抽象表達社會、政治的盛衰(如“世有污隆”),也可具象描述地形變化(如“川陸污隆”)。其核心語義圍繞“升降”展開,需結合語境具體理解。
陂月邊論咇剝剝鼈殼不諒策略忏事愁結串女畜眼等高線釣名要譽風雨同舟分家析産墳墓覆背府經膚訴瞽言盍稚紅頭軍患疾昏棄箋訓焦比季常之懼警絶竟使遇哨競銷金鋪酒掣子激增抗眉筷子廊廟志瘰疬猛趷丁愍兇弄器暖煦煦捧心西子曝曬乾海潛耀秦醉窮峽诎體胠橐熱狗人造行星容閱三娘子三三制升天首祚痰癖提偶圖書室無筭爵象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