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耗耄 ”。衰老昏聩。 唐 劉禹錫 《天論上》:“壯而武健,老而耗眊。” 唐 陸龜蒙 《告白蛇文》:“人老而毛髮皓白,耗眊昏倒,不能記子孫名字,形朽神潰,以至於死。” 明 劉基 《寄贈懷渭上人》詩:“老來耗耄百事違,況俾三盧宅愁眼。”
“耗眊”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含義
該詞讀作hào mào,意為“衰老昏聩”,形容人年老體衰、精神渙散、思維遲鈍的狀态。
引證用例
唐代文獻中曾出現相關表述:
同源詞
該詞亦作“耗耄”,二者因形近或通假關系可互換使用,均強調高齡帶來的身心衰退。
此詞生動體現了古代對衰老現象的觀察,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文化内涵。
《耗眊》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浪費、消耗的意思。它形容人或者物質資源在使用過程中被無謂地浪費或消耗。
《耗眊》的漢字拆分為“耗”和“眊”兩個部分。
“耗”部分是意指消耗、浪費的部首,“耒”。
“眊”部分是一個表示眼目受污穢的部首,也是一個漢字的組成部分。
《耗眊》總共由12個筆畫組成,其中“耒”部分為5畫,“眊”部分為7畫。
《耗眊》是一個古代漢字,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它是一種概括或描述人們對資源或時間的浪費行為的表達。
在繁體字中,《耗眊》被寫作《耗瞀》。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耗字是用象形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它的形狀類似于一個人頭上戴着的帽子,下面有兩個懸垂的辮子。
眊字在古代的寫法則較為複雜,包含了多個部首和筆畫組合而成。
1. 這個項目的設計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
2. 我們不能再繼續耗眊我們的自然環境。
組詞:耗費、耗盡、耗資、耗損。
近義詞:浪費、消耗、耗散。
反義詞:節約、保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