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耗耄 ”。衰老昏聩。 唐 劉禹錫 《天論上》:“壯而武健,老而耗眊。” 唐 陸龜蒙 《告白蛇文》:“人老而毛髮皓白,耗眊昏倒,不能記子孫名字,形朽神潰,以至於死。” 明 劉基 《寄贈懷渭上人》詩:“老來耗耄百事違,況俾三盧宅愁眼。”
“耗眊”為漢語古語詞彙,現多寫作“耗耄”,指年老昏聩、精力衰竭的狀态。該詞由“耗”與“眊(耄)”複合而成:
基本釋義
“耗”本義指消耗、減損,《說文解字》釋為“稻屬”,後引申為“消磨、衰老”之義;“眊”通“耄”,《禮記·曲禮》鄭玄注:“八十、九十曰耄”,特指年老而目力昏花。二字合稱見于唐代文獻,如韓愈《祭馬仆射文》“氣衰而耗眊”,形容人年老體衰、神志昏沉。
文獻溯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孟子·離婁上》“眊聩”連用,指耳聾目昏的衰老狀态(來源:中華書局《孟子譯注》)。宋代《廣韻》将“耗”注為“老也”,與“眊”構成同義複詞,強化衰老的語義(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廣韻校釋》)。
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耗眊”已罕用,但在方言中保留類似表達,如吳語區用“耗耗眊眊”形容老人行動遲緩(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方言大詞典》)。其核心語義仍圍繞“生理機能衰退”展開,屬于古代對老齡狀态的文雅表述。
“耗眊”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含義
該詞讀作hào mào,意為“衰老昏聩”,形容人年老體衰、精神渙散、思維遲鈍的狀态。
引證用例
唐代文獻中曾出現相關表述:
同源詞
該詞亦作“耗耄”,二者因形近或通假關系可互換使用,均強調高齡帶來的身心衰退。
此詞生動體現了古代對衰老現象的觀察,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文化内涵。
隘人暗礁險灘暗碛敗醯悲辛比迹币儀駁問才具叉牙成練尺半赤精黨仇滌汔第四野戰軍反倒祓除隔并公裡拐子馬陣虹旗江郎才掩江濆較口假續開壺課程垃圾箱裡堠立有間露幕濾砂蠻落貓頭鞋門桯模胡滂薄遷莺清江使者勤直羣辟取譽曲子相公神宗事不有餘淑德松花彩蛋天章閣聽衆梯愚入聖通章拓邊翫弄文天祥沃淫翔貴小李小枉大直枭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