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纥 與 唐 馬絹互易,以馬價折絹,稱“馬價絹”。《舊唐書·回纥傳》:“二年二月,賜 迴紇 馬價絹五萬匹;三月,又賜馬價絹七萬匹。” 唐 白居易 《與回鹘可汗書》:“據所到印納馬都二萬匹,都計馬價絹五十萬匹。”
“馬價絹”是唐朝與回纥(回鹘)之間的一種特殊貿易形式,指雙方以絹帛折算馬匹價格進行互易的物資交換制度。以下為具體解釋:
定義與背景
該詞源于唐朝與北方遊牧民族回纥的貿易協定。由于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亂,唐朝需支付戰馬費用,但因財政壓力,改用絹帛(絲綢)作為貨币等價物進行結算,即“以馬價折絹”。
曆史記載
貿易性質
這種互易不僅是經濟行為,更是政治紐帶。唐朝通過支付絹帛換取戰馬和邊疆穩定,回纥則獲得中原物資,形成互補關系。絹帛在遊牧民族中兼具貨币與奢侈品功能,進一步鞏固了雙方合作。
曆史意義:馬價絹制度反映了唐代“絹馬貿易”的典型模式,既是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經濟互動的縮影,也揭示了唐代財政體系對實物貨币的依賴。
《馬價絹》是一個成語,意為“市場價位低廉的絲織品”。馬價指的是古代市場上馬匹的價格,絹就是絲織品。因此,這個成語形容絲織品在市場上價格低廉。
《馬價絹》拆分成部首可分為馬(馬)、價(人)和絹(纟)。其中馬和絹都屬于左右結構的字,價屬于上下結構的字。
馬的筆畫數為3畫,價的筆畫數為6畫,絹的筆畫數為7畫。
《馬價絹》這個成語起源于古代。古人在描述市場上絲織品價格低廉時,引用了馬價,即市場上馬匹的價格。将絲織品與馬價聯繫在一起後,形成了這個成語。
《馬價絹》(馬價絹)是《馬價絹》的繁體字形。
古時,馬的古字形為“馬”,價的古字形為“價”,絹的古字形為“絹”。
1. 這家商店的絲綢真是好,品質好價廉,真是貨真價實的《馬價絹》。
2. 那個市場上的絲織品種類繁多,但普遍都很貴,很難找到一些《馬價絹》。
馬賽克、馬夫、價值、絹布、絹帛
絲綢、錦緞、緞綢、錦绡
名貴、昂貴、高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