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身。《晉書·周虓傳》:“ 虓 厲志貞亮,無愧古烈,未及拔身,奄隕厥命。” 唐 李華 《寄趙七侍禦》詩:“ 茂挺 獨先覺,拔身渡京虹。”自注:“ 蕭天寶 末知亂棄官,往 江 東殯葬先人。”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繳奏私書論》:“君子不幸識一小人,必使終身為其所累,不許之拔身自救,此何聖人所創之法也哉。”
“拔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脫身
指從困境、糾纏或危險中迅速脫離。
晉升/拔擢
古代文獻中特指官職或地位的提升。
動作描寫
形容身體快速離開某處,如“拔身而起”表示突然起身(常見于文學描寫)。
精神層面的超脫
在文學或成語中可引申為“脫離世俗”或“自我提升”,如“拔身自好”指主動擺脫不良環境。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及唐代詩文。
拔身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它的意思是挺身站立、迅速站起來的動作。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運用到拔身這個詞來描述某人迅速起立的場景。下面我來詳細介紹一下拔身的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
拔身的部首是手,它的筆畫數為8。
拔身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是由手和具組成,表示手持物品。在繁體字中,拔身的寫法為「拔躬」。
古時候,拔身的寫法稍有不同,以「拔豎」來表示。這個寫法中,「豎」代表直立、挺立的意思,強調了拔身的動作。
1. 見到老師進入教室,同學們紛紛拔身站起來。
2. 這位運動員在比賽結束後,一拔身獲得了冠軍的殊榮。
組詞:拔腿、拔去、拔高、拔動。
近義詞:起身、站起、站立。
反義詞:躺下、坐下、跪下。
總之,拔身是一個常用詞彙,指的是迅速站立的動作。通過學習拔身的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