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因防範而有所限制。 唐 元稹 《沂國公魏博德政碑》:“四方之來聘問者,莫不防礙出入以為密。”
(2).同“ 妨礙 ”。不利,有損害。 清 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二:“抽捐釐金,實現時必不可已之舉,祇須責成各督撫慎於用人,務期國計民生兩無防礙。”一本作“ 妨礙 ”。
“防礙”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防礙”讀作fáng ài,核心含義為阻礙、妨礙,指使事物不能順利進行,或使過程、進展變得緩慢、困難。
根據權威釋義,“防礙”與“妨礙”存在細微差異: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元稹《沂國公魏博德政碑》中“莫不防礙出入以為密”。清代朱克敬《瞑庵雜識》亦提及“國計民生兩無防礙”,後多作“妨礙”使用。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或現代語境差異,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語文工具書。
防礙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阻礙、妨礙。它的拆分部首是“阜”和“白”,其中,“阜”表示土堆、土坡的意思,而“白”表示明亮、光明的意思。
段落二:來源及繁體防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較為繁複,常采用結構複雜且書寫方式較為複雜的形式。相較于現代簡化字的寫法,古代的漢字寫法更加精美細緻。
在繁體字中,“防”和“礙”的寫法仍然符合古代漢字的複雜結構,其形狀更加複雜,筆劃多一些。
段落三: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受到當時社會文化、書法藝術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古時漢字的寫法相較于現代漢字有着一些差異。舉例來說,古漢字“防”的寫法較為繁瑣,包含有土堆阜旁以及其它一些構造部分。
而古漢字“礙”的寫法也較為複雜,包括有亻旁、石字底部的構造等。這種複雜的寫法使得古時候的漢字顯得更為藝術和獨特。
段落四: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例句:他的行為嚴重防礙了我們的進展。
組詞:防礙行動、防礙進程、防礙工作、防礙事業等。
近義詞:阻礙、妨礙、絆倒。
反義詞:促進、助長、推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