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錯誤蕪雜。《新唐書·儒學傳上·孔穎達》:“雖包貫異家為詳博,然其中不能無謬宂,博士 馬嘉運 駁正其失,至相譏詆。”
“謬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謬宂”由“謬”和“宂”(通“冗”)組成,意為錯誤且蕪雜。具體表現為内容既有錯誤,又冗長混亂,多用于形容文獻、言論或學術論述中的問題。例如《新唐書》提到孔穎達的著作“包貫異家為詳博,然其中不能無謬宂”,即指其内容雖廣博但存在錯漏和雜亂。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批評,如史書或學術讨論中,用以指出文本的缺陷。例如唐代馬嘉運曾駁斥孔穎達著作中的“謬宂”,即批評其論證存在邏輯錯誤且内容龐雜。
需注意與“謬誤”(單純錯誤)、“蕪雜”(僅指混亂)等詞的區别:“謬宂”同時包含錯誤性和冗雜性的雙重批評,語義更重。
“謬宂”是一個具有複合批評色彩的詞彙,適用于對學術、文獻或言論中既有錯誤又結構混亂的嚴謹表述。
謬宂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謬”和“宂”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謬字的部首為讠,總共有7個筆畫。
宂字的部首為宀,總共有5個筆畫。
來源:
謬宂一詞源自于《莊子·逍遙遊》:“廟堂之謬宂,勿亟去之。”表示社會現象的虛僞和荒誕。
繁體:
謬宂的繁體字為“謬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謬宂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謬宂的寫法為“謬謡”。
例句:
1. 這個社會充斥着謬宂的言論,我們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2. 他對這種謬宂的行為毫不認同,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組詞:
謬宂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
謬言、謬論、虛謬、荒誕宴、宏謬等。
近義詞:
荒謬、虛誕、不實、胡謅。
反義詞:
真實、客觀、合理、準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