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孤鴈的意思、孤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孤鴈的解釋

亦作“ 孤雁 ”。離群的孤單的雁。 漢 蔡琰 《悲憤詩》之二:“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鴈歸兮聲嚶嚶。” 三國 魏 曹植 《雜詩》之一:“孤鴈飛南遊,過庭長哀吟。” 唐 杜甫 《孤雁》詩:“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羣。”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别施》:“遙看孤雁下汀洲,他啾啾。想亦為死别生離,正值三秋。” 陳白塵 《大風歌》第八章:“天空忽有孤雁哀鳴, 周勃 擡頭觀看,忽然伸手叫:‘取弓箭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孤鴈”中的“鴈”是“雁”的異體字,因此“孤鴈”即“孤雁”,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讀:

  1. 字面意義
    指離群獨飛的大雁。大雁屬群居候鳥,遷徙時通常列隊成行,因此“孤雁”在自然界中屬于特殊狀态,常因傷病、迷途或意外落單。

  2. 文學意象
    古代詩詞中,孤雁是重要意象,象征:

    • 漂泊孤獨:如杜甫《孤雁》中“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以孤雁自喻戰亂中的飄零際遇。
    • 思念與失群之痛: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借“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描寫殉情孤雁,引申為生死相隨的情感。
    • 氣節與堅守:部分作品以孤雁暗喻不隨波逐流的人格,如陸遊“斷雁孤鳴古道西”。
  3. 文化寓意
    民間傳說中,孤雁有時被賦予“信使”角色,承載傳遞思念或預警災異的功能,如《禮記·月令》提及雁類活動與節令關聯。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文學創作。若需具體詩句分析或引申典故,可提供更多語境以便深入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孤鴈

《孤鴈》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 的拆分部首為“子”,筆畫數為4,意思為單獨、獨自、孤獨等; 的拆分部首為“鳥”(鳥),筆畫數為16,意思為大雁。

《孤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詞《孤雁》。“雁過長空,孤影憑空落,”表達了大雁獨自飛行時的孤獨形象。後來,人們将“雁”字換成“鴈”字,從而誕生了詞語《孤鴈》。

在繁體漢字中,孤鴈 的寫法與簡體漢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舊時的寫法中, 的字形與現代略有差異,其形狀更加古樸,上部添加了一個“武”字的旁,形狀類似于“戈”,代表了孤獨的戰鬥; 的字形則更加像大雁的輪廓,因此字形更為流暢。

以下是一些關于《孤鴈》的例句:

1. 孤鴈歸去,寒山十裡暮雪紛紛。

2. 遠方傳來幾聲孤鴈的鳴叫,落寞而凄涼。

3. 暮秋時節,我獨站在江邊,眺望孤鴈飛向南方。

組詞:

1. 孤獨:形容一個人獨自一人,與他人隔絕。

2. 孤立:指把一個人或某個群體與其他人或群體隔離開來。

3. 雁歸:大雁歸巢,指大雁回到自己的家園。

近義詞:

1. 寂寞:孤獨、冷清,感到無聊和空虛。

2. 孤單:獨自一人,沒有伴侶或朋友。

反義詞:

1. 合群:指喜歡結伴或與他人共同活動。

2. 衆多:形容很多的人或物,與孤獨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