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搢珽的意思、搢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搢珽的解釋

猶缙笏。《禮記·玉藻》:“天子搢珽,方正於天下也。” 鄭玄 注:“此亦笏也。謂之珽,珽之言珽然無所屈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搢珽”是古代漢語中與禮儀制度相關的複合詞,可拆解為“搢”與“珽”兩部分解析:

一、字義溯源 “搢”本義為插,《說文解字·手部》載“搢,插也”,特指古代官員将笏闆插入腰帶的動作。而“珽”在《禮記·玉藻》中被釋為“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也”,鄭玄注稱“珽,挺然無所屈也”,指天子專用的玉制禮器,形制端直無紋飾,象征威儀。

二、禮制内涵 “搢珽”作為動賓結構,完整呈現周代禮制中天子執玉笏的儀軌。《周禮·春官·典瑞》記載“王晉大圭,執鎮圭”,其中“晉”通“搢”,印證其動作規範屬最高等級的朝儀。這種儀禮行為貫穿祭祀、朝會等重大場合,通過玉珽的材質與插佩動作強化君權神授觀念。

三、文化象征 該詞凝結着中國古代“以玉比德”思想,玉珽的物理屬性“方四寸,剡上寸半”被賦予“直道而行”的倫理意義(《禮記正義》孔穎達疏)。其使用嚴格遵循《禮記·曲禮》所述“凡奉者當心,提者當帶”的空間禮儀,形成視覺化的權力符號體系。

文獻依據: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鄭玄《禮記注》十三經注疏本
  3. 賈公彥《周禮疏》四庫全書本

網絡擴展解釋

“搢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搢”和“珽”兩個部分組成,具體含義需拆解分析:

  1. 搢(jìn)
    本義為“插”,特指古代官員将笏闆(記事用的手闆)插在腰帶間的動作。例如《禮記·樂記》提到“搢笏”,即插笏于帶,是朝會時的禮儀動作。

  2. 珽(tǐng)
    指天子或諸侯所持的玉制笏闆。《周禮·春官·典瑞》記載“王晉大圭,執鎮圭,缫藉五采五就……”,其中“晉”通“搢”,即插珽于帶。珽作為玉笏,象征權力與身份等級。

整體含義
“搢珽”指将玉制禮器珽插于腰間,是古代帝王或高級貴族在正式場合的儀禮動作,屬于周代禮制的一部分。此動作既體現身份尊貴,也符合“以玉比德”的儒家觀念(玉象征德行高潔)。

語境與關聯
該詞多見于先秦文獻,後世逐漸簡化。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禮制、職官制度或文獻訓诂時可能涉及。若需具體例證,可進一步考察《禮記》《周禮》等典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頭相并北京體育大學冰囊擘面殘醉常車蚩笑邨醪大志第産兜售蠹木翻翔返葬飛虎匪昵高心合赙橫肆後手畫眉人荒庭呼號彙茅回橋疆地劍氣箫心鞬子進辭金溝金毛近信立極駱駝杖闾史末供奈心弄獐陫側平乏皮破肉爛欺淩器貌虬卷屈節辱命去危就安上接第一版傷秋賞重柿盤守阍手指水中丞疏衰送斷苔梅堂扁貪花猬張庑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