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笳聲與鼓聲。借指軍樂。《南史·曹景宗傳》:“時韻已盡,唯餘競病二字。 景宗 便操筆,斯須而成,其辭曰:‘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 霍去病 ?’帝歎不已。” 唐 韓愈 《大行皇太後挽歌詞》之一:“秋天笳鼓歇,松柏遍山鳴。” 宋 蘇轼 《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詩:“篙竿擊舸菰茭隔,笳鼓過軍鳴狗驚。” 明 沉采 《千金記·囊沙》:“笳鼓震天鳴,旌旗耀日明。”
“笳鼓”是古代軍樂中兩種樂器的組合,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笳”指胡笳,是一種雙簧吹奏樂器,原為西北遊牧民族所用,漢代傳入中原,音色凄怆悠遠,適合表現邊塞情感;“鼓”則是打擊樂器,常用于軍事指揮或儀式。二者合稱“笳鼓”,代指軍樂或行軍儀仗中的樂聲。
笳聲的哀婉與鼓聲的雄壯結合,既象征戰争的肅穆,也寄托思鄉之情。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更賦予其深沉的悲怆色彩。
隋唐時期,笳鼓被納入不同鼓吹樂部,如“大橫吹部”含笳、鼓、笛等,用于鹵簿(儀仗)與行軍,凸顯其禮儀與實用功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笳的形制或鼓吹樂分類,可參考曆史文獻或音樂史研究資料。
《笳鼓》指的是漢字中的一個詞語,它有着豐富的内涵,通常用來形容一種熱鬧喧鬧的場景或氛圍。這個詞語經常出現在描述慶祝活動、婚禮、節日等場合的文學作品中。
《笳鼓》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竹”和“月”,其中“竹”是指竹子,而“月”則是指月亮。按照筆畫數進行拆分,整個詞語共有16個筆畫。
《笳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間音樂演奏的樂器。笳是一種吹奏樂器,形狀較長、細,發出的音調高亢,聲音悠揚。鼓是擊奏樂器,通過敲擊鼓面産生聲音。在古代,笳鼓常常被用來伴奏舞蹈、戰争等活動。
《笳鼓》這個詞的繁體字為「筳鼓」。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笳鼓》一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筳鼔」。
1. 婚禮現場笳鼓喧天,喜慶的氣氛洋溢着。
2. 節日的遊行隊伍中,笳鼓聲和鑼鼓聲交織在一起。
與《笳鼓》相關的組詞有:
- 笳聲:指笳的聲音,形容樂器發出的悠揚聲音。
- 鼓點:指鼓的節奏,一種擊打鼓面的音樂節拍。
- 慶祝:指通過慶祝活動來慶賀、贊美某種事物或特定場合。
近義詞:歡樂、熱鬧、喧嘩。
反義詞:冷清、寂靜、清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