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放勳 ”。
亦作“ 放勛 ”。帝 堯 名。《書·堯典》:“曰若稽古, 帝堯 曰 放勳 。” 陸德明 釋文引 馬融 雲:“ 放勳 , 堯 名。” 蔡沉 集傳:“放,至也……勳,功也。言 堯 之功大而無所不至也。”《史記·五帝本紀》:“帝 堯 者, 放勳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唐 皮日休 《河橋賦》:“迨乎 放勛 之世, 重華 之年,其水懷山,其波浸天。” 明 張居正 《承天大志紀贊·龍飛紀》:“開泰運,恢帝紘,視 放勳 有光焉。” 章炳麟 《哀韓賦》:“惟 放勳 之焦嶢兮,四兇終其天祿。”
放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指上古帝王堯的稱號或美稱,承載着對聖王德行的頌揚。以下從詞源、典籍記載及權威辭書角度分述:
“放勳”最早見于《尚書·堯典》,原文載:“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漢代孔安國傳注:“放,至也;勳,功也。言堯之功大而無所不至。”此處“放”釋為“至”(廣達),“勳”釋為“功業”,合指堯的功業遍及天下。唐代孔穎達疏進一步闡明:“放勳者,堯之谥號也……勳,功也;放,至也。言其功大無所不至。”可見其本義是對堯德政的尊稱。
明确釋義:“放勳,亦作‘放勛’。帝堯名。一說為堯的谥號。”并引《孟子·滕文公上》佐證:“堯曰放勳。”
标注“放勳”為“傳說中遠古部落聯盟首領堯的稱號”,強調其專指性。
“放勳”作為堯的代稱,被後世文獻廣泛沿用:
該詞凝結了儒家對“禅讓制”和聖王治世的理想化追述,成為中華德治理念的符號化表達。
注:現代漢語中“放勳”已非常用詞,僅見于曆史文獻及古典研究。其釋義需嚴格依據《尚書》《孟子》等典籍及權威辭書,避免望文生義。
“放勳”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含義
“放勳”是上古帝王堯的名字,見于《尚書·堯典》和《史記·五帝本紀》。例如《書·堯典》記載:“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陸德明釋文引馬融注:“放勳,堯名”。
詞義解析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放縱、不加以約束”。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需謹慎參考。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詞義,優先采用曆史人物名稱的解釋。
嗌喉襃賜寶靈坌息部屬材積操之過激策得脆骨達學登即扼吭拊背繁晦飯莊非想非非想處風風火火焚牧福向枸肆語號稱鶴子梅妻畫翬黃帶子诙優緝緝祭式救弊酒録居廬具體化句圖尻輿神馬空萊潰蹶苦趣枯萎廉武烈風倫敦大學門鬥妙書木木牧區女妖澎脹評覈鋪鑿青绮琴瑟調和丘園實幹師師爍石流金探戈讨幽同呼吸吐吸無背無側鄉談寫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