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摳衣。 明 高啟 《<野潛稿>序》:“當 張氏 擅命,東南士之摳裳而趨,濯冠而見者,相屬也。”
“摳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摳裳”意為提起衣裳下擺,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禮儀動作,常出現在迎接或趨拜場合。該詞由“摳”(提起)和“裳”(古代指下衣、裙裝)組成。
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誤将“摳裳”解釋為“吝啬”,可能與方言詞“摳門”混淆。建議以古籍用例和權威詞典釋義為準。
《摳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指用手摳弄調整衣裳、裙子等服飾的動作。它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用來形容女性柔美、細膩的舉止。
《摳裳》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手部首(扌)和右邊的衣部首(衤)。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摳裳》的繁體寫法為「摳裳」。
在古代,「摳裳」的寫法會略有不同。其中,「摳」的古寫形式為「扣」,而「裳」的古寫形式為「巢」。
1. 美女輕輕地摳裳,令人陶醉。
2. 宮中的宮娥們在家族大典上,精心摳裳,讓人驚歎她們的美麗。
摳裳可以與其他詞彙進行組合,形成新的詞彙:
1. 摳裳鶴發:形容老年人仍然保持優雅、精緻。
2. 摳裳人物:指外貌精緻、舉止優雅的人。
近義詞:整衣、整裳、撥裳。
反義詞:搔首弄姿、蓬頭垢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