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關的營寨。《明史·周期雍傳》:“ 薊州 、 密雲 關堡數十,以避寇警移入内地,關外益無備, 期雍 悉修復之。”
關于“關堡”的詳細解釋如下:
“關堡”是古代軍事防禦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指邊境或險要地區設立的堡壘、營寨。其核心功能為守衛疆土、抵禦外敵,常依山險而建,形成易守難攻的防線。
據長城資源調查,全國登錄的關堡類遺存超1700處,但部分面臨保護困境,需加強修繕和活化利用()。
注: 部分資料對“堡”的注音存在差異(如guān pù),但根據權威詞典及研究文獻,标準發音應為guān bǎo。
關堡是一個詞語,指的是一座重要的邊防要塞或者邊境城市,其作用是守衛國家的領土邊界,防止外敵入侵。
關堡的部首是門字旁,由兩個部首組成:丨(一)和門(門字旁的門門)。根據筆畫順序,關堡由15個筆畫組成:一(1)丨(1)寸(3)目(5)十(1)又(2)戈(4)冫(2)攵(4)阜(7)門(3)一(1)丨(1)口(3)。
關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邊防制度,當時的邊境要塞被稱為“關”,而邊境城市則被稱為“堡”,後來兩者合稱為“關堡”。在繁體字中,關堡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關堡的古代寫法為“關堡”。字形較為古樸,傳承了悠久的曆史文化。
1. 他們在邊境的關堡上擔任守衛任務。
2. 關堡的建設對于國家邊境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關城、堡壘、邊關、邊城
邊關、邊城、要塞
内地、内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