俛首帖耳的意思、俛首帖耳的詳細解釋
俛首帖耳的解釋
馴服恭順貌。 唐 韓愈 《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俛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詞語分解
- 俛首的解釋 低頭,表示服從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漢; 賈誼《過秦論》詳細解釋低頭。常用于表示恭順、伏罪、羞怍、沉思等情狀。《戰國策·趙策四》:“ 馮忌 接手俛首,欲言而不敢。” 漢 賈誼 《過秦論
- 帖耳的解釋 .耳朵下垂,馴服的樣子。 唐 韓愈 《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明 方孝孺 《楊喬贊》:“捕虎者未嘗畏其為虎,故帖耳妥尾,而惟吾之擒。知其為虎而畏之,則必為所噬矣
網絡擴展解釋
“俛首帖耳”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ǔ shǒu tiē ěr(部分注音差異源于古漢語讀音演變),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卑屈、馴服恭順的樣子,通常帶有貶義色彩。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與出處
-
含義
字面指低頭貼耳,表現對他人極度順從的姿态,常用于批評缺乏主見或過度迎合權威的行為。出自唐代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俛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
結構解析
- 俛首:低頭,表示謙卑;
- 帖耳:耳朵緊貼(頭部),象征馴服。兩詞組合強化了恭順、不敢違抗的意象。
使用場景與語境
- 適用情境
多用于描述下級對上級、弱勢者對強勢者的無條件服從,或諷刺喪失原則的谄媚态度。例如:“他面對領導時俛首帖耳,全無平日裡的銳氣。”
- 感情色彩
含明顯貶義,暗含對喪失獨立人格的批評,與“桀骜不馴”形成反義對比。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 |
反義詞 |
俯首帖耳、唯唯諾諾 |
桀骜不馴、剛正不阿 |
低眉順眼、言聽計從 |
特立獨行、甯折不彎 |
注意點
- 易混淆概念
提到“執牛耳”的釋義(主盟國地位),實為另一成語,與“俛首帖耳”無關,需注意區分。
- 異形詞
“俛首帖耳”與“俯首帖耳”為同義詞,可互換使用,現代漢語中後者更為常見。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韓愈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俛首帖耳》這個詞的意思是低頭迎接。它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亻】、【口】、【耳】。其中,【亻】表示人,【口】表示嘴巴,【耳】表示耳朵。根據筆畫數來看,【亻】部有2畫,【口】部有3畫,【耳】部有6畫。
《俛首帖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禮儀規範中,俛首指的是低頭緻敬,表示尊敬和恭順之意;而帖耳則是用手捧耳,以示虛心傾聽。這個詞的意義融合了低頭緻敬和虛心傾聽的含義,形象地形容人以虛心态度迎接他人的意見和觀點。
在繁體字中,《俛首帖耳》的寫法為《俛首帖耳》。
古時候,《俛首帖耳》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具體來說,《俛首帖耳》的亻部在古代寫作【人】,而現代則寫作【亻】。此外,其他部首的寫法在古代和現代沒有明顯的變化。
以下是一個關于《俛首帖耳》的例句:
他向長者俛首帖耳,恭敬地傾聽着長者的教誨。
《俛首帖耳》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俛首(低頭緻敬)、帖耳(傾聽)、耳旁風(虛心聽取意見)等。
與《俛首帖耳》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恭敬、虛心、尊重。
與《俛首帖耳》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傲慢、自大、不聞不問。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