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觸氏的意思、觸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觸氏的解釋

《莊子》寓言中的蝸角小國名。《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 觸氏 ,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 蠻氏 ,時相與争地而戰。”參見“ 觸蠻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觸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合成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則陽》篇,記載戰國時期觸氏國與蠻氏國因争奪蝸角之地而發動戰争,實則以誇張筆法諷喻世人執着于微小利益。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指出,"觸"字本義為"抵也",在此語境中引申為接觸沖突之意。

二、核心釋義

現代《漢語大詞典》将"觸氏"定義為:古代寓言中的國名,喻指計較細微得失的群體。其構詞法屬"地名+氏"的複合結構,與"鐘離氏""百裡氏"等先秦複姓形成同構關系。

三、典故流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古代文學通論》特别指出,該典故在唐宋時期被廣泛化用,如白居易《禽蟲十二章》"蟭螟殺敵蚊巢上,觸氏争雄蝸角中",形成"蝸角觸蠻"的固定搭配。

四、現代應用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多出現于學術論文的修辭分析,如北京大學《國學研究》刊載的《莊學寓言體系研究》中,将觸氏之争視為"空間縮微叙事"的典型範例。

網絡擴展解釋

“觸氏”是源自《莊子》寓言中的虛構國名,其含義及背景如下:

  1. 出處與寓言背景
    該詞出自《莊子·則陽》篇,描述蝸牛兩角上的兩個小國:左角為“觸氏”,右角為“蠻氏”。兩國常因争奪土地爆發戰争,死傷慘重,但實際争奪的範圍僅蝸角之地。

  2. 象征意義
    莊子通過這一寓言諷刺人類為微小利益争鬥的荒誕性,後以“觸氏”與“蠻氏”(合稱“觸蠻”)代指因瑣事引發的無謂沖突。

  3. 引申用法
    後世文學作品中,“觸蠻”常被引用,如清代黃遵憲的“何洲何地争觸蠻”,用以批評現實中的狹隘争鬥。

  4. 姓氏淵源
    據考,“觸”作為姓氏可能與莊子寓言相關,源于戰國魏國王室後裔,但此說法多見于民間考據,未見于正史。

若需進一步了解《莊子》原文或姓氏源流,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象簡八景輿半推半就碧潭潭步景不茹柔觸感楚竹村頭埭程丹榮大青打瓦钿軸疊燮複比固宮歸帆海路好聲合食渾說疆塍簡試建元潔牙驚憤禁止令行極圈檻檻可愕羸形立地生根鸬吐男圻排出液恰待蜣轉青海湖擎拳瓊蕊驅趕三微攝魂實生苗樹僞私凡搜漱塌房探幽索隱桃李遍天下天功天應亡羊王尊叱馭甕頭醁五色诏閑敞響泉賢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