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塗改。《南史·梁昭明太子統傳》:“每遊宴祖道,賦詩至十數韻,或作劇韻,皆屬思便成,無所點易。” 王闿運 《<湘雨樓詞>序》:“﹝ 朱竹垞 ﹞其詞稿率多點易,再三斟酌,自以為盡善。”
"點易"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構詞學角度 該詞由"點"與"易"構成複合結構。"點"在古漢語中具有"批改""校訂"的引申義,如《說文解字》釋"點"為"小黑也",後衍生出标注之意(《漢語大詞典》第12卷);"易"特指《周易》典籍,《禮記·經解》雲"絜靜精微,易教也",漢代鄭玄注"易,書篇名也"(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二、文獻用例解析 明代程敏政《篁墩文集》記載:"點易台者,程大中公繕易之地也",此指程頤之父程珦校注《周易》的場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清代朱彜尊《經義考》卷十九著錄"程氏珦點易台記"印證了這一用法,表明該詞特指對《周易》的校勘批注活動。
三、現代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7冊第1312頁收錄該詞條,釋義為:"指對《周易》進行校點批注的學術活動",并引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伊川先生父珦,嘗點易於台"為書證。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點"字條下亦舉"點易"為例,說明其作為專業術語的學術屬性。
四、學術研究應用 當代學者餘敦康在《易學今昔》(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分析:"點易不僅指文本校勘,更包含義理闡發的維度,是宋明理學建構體系的重要方法。"此說得到《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相關著錄的支持,體現該詞在經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點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塗改、修改,尤其在文學創作或文本修訂中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點易”指對文字進行塗改或修正,常見于詩文創作中。例如《南史·梁昭明太子統傳》記載:“每遊宴祖道,賦詩至十數韻,或作劇韻,皆屬思便成,無所點易。”,說明其文思敏捷,無需修改即可成篇。清代王闿運在《<湘雨樓詞>序》中也提到朱彜尊的詞稿“率多點易”,需反複斟酌。
詞源與用法
現代關聯
現代語境中,“點易”一詞已不常用,但類似行為可對應“校訂”“潤稿”等概念。部分方言或特定領域(如古籍研究)可能保留此用法。
注意區分
單獨拆解“點”和“易”時,兩字各有豐富含義(如“點”可指痕迹、幾何概念,“易”可指容易、交換等),但組合成“點易”後特指塗改,需結合語境理解。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南史》及清代文人序跋類文本。
安常守分巴籬貶食博厚不勾不他不造猜谮孱王蹴躇打撺耽道單使殿呵調罨子兒曹放馬後礮福祿腐肉隔礙攻療貫缗孤蒙國號悍潑惶怯歡喜冤家火印結證際可苴稭靈盤籠冠霾天髦俊夢筆密觇民盟敏寤木化石南洪北孔逆走旁射賠笑篷舟偏譯平地機千裡一曲企足矯首趣時三绺梳頭,兩截穿衣失期死口探礦庭谒通訣維城委聚五榮小二蕭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