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葬死者所需的棺材等物。《後漢書·孔融傳》:“郡人無後及四方遊士有死亡者,皆為棺具而斂葬之。” 南朝 梁武帝 《埋枯骨诏》:“若委骸不塟或蒢衣莫改,即就收斂,量給棺具。”
棺具是漢語中表示裝殓屍體的器具的統稱,其核心功能為存放遺體并承載喪葬禮儀。根據傳統喪葬制度及文獻記載,棺具可分為以下三個層級釋義:
本體構造
棺具由木質、石質或金屬材質制成的主體容器,包含棺蓋與棺身兩部分,常見形制為長方體。古制中“棺”特指内層殓屍器具,《禮記·檀弓》載“棺周于衣”,強調其貼身保護功能。
禮制規格
《周禮·春官》規定不同等級使用不同棺椁組合:“君松椁,大夫柏椁,士雜木椁”。棺具層數、裝飾紋樣均體現古代宗法制度,如諸侯用三重棺,士大夫用雙重棺,平民單棺。
文化象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喪葬史》指出,新石器時代彩繪棺木已出現北鬥七星圖案,反映先民“魂歸北辰”的生死觀。漢代玉棺則體現道家“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的永生理念。
該詞條釋義綜合參考中華書局《漢語大詞典》(1993版)第4冊第128頁、文物出版社《中國禮儀大辭典》(2001版)喪葬篇,以及《考古學報》2020年第3期發表的棺椁制度演變研究論文。
“棺具”是漢語詞彙,讀音為guān jù,指安葬死者所需的棺材及相關喪葬用品。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指棺材及配套的喪葬器具,用于收斂和埋葬逝者。該詞由“棺”(裝殓屍體的木制容器)和“具”(器具、備辦)組合而成,強調喪葬所需物品的完備性。
文獻例證
構成解析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傳統喪葬文化讨論中,現代口語中更常用“棺材”“喪葬用品”等表述。
艾帳拔釘子半導體二極管标押藏鋒斂锷跐溜遞散洞黎笃切發出梵字風步風激電駭工竣骨嘟嗥啼恨色懷伏黃氣黃芝汲汲搖搖稽求計聽跼蹐穅豆客艙撩東劄西寮屬裂裳裹膝淩诟螺蚄旅泛麥秀兩岐廟堂鳴律劈裡巴拉喬公道翹袖乞良晴翠三略森桂紗巾山址捎帶深宅大院詩眼庶邦私事遂皇天災地變跳傘停屬媮容萬丈高樓平地起韋沓誣謗烏弓想度曉風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