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作食糧的糠和豆。泛指粗劣的食糧。《漢書·貢禹傳》:“妻子穅豆不贍,裋褐不完。”
“穅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穅豆”指充作食糧的糠和豆類,泛指粗劣的食糧。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貢禹傳》的記載:“妻子穅豆不贍,裋褐不完。”
此句描述百姓生活貧困,連糠和豆類等粗劣食物都無法充足供應,衣物也破舊不堪,反映了古代底層民衆的艱難生活。
“穅豆”不僅指具體的食物,更延伸為物質匮乏的象征,常用于形容貧苦或資源短缺的狀态。例如,可比喻經濟困頓、生活條件惡劣等場景。
需注意與“稆豆”(lǚ dòu)區分:後者指野生或種植的黑小豆,多用于飼馬,含義與“穅豆”不同。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飲食文化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漢書》等史料。
穅豆(gǔ dòu)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谷物豆類。穅字是指一種谷物的細種,豆字則指豆類作物。穅豆在古代是指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如黍(shǔ)、稻(dào)、谷(gǔ)等。
穅豆的部首是豆(dòu),表示與豆有關;穀的部首是谷(gǔ),表示與谷物有關。
穅的筆畫數為14畫,豆的筆畫數為7畫。
穅豆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穅字最早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而豆字在篆文中的形态是像一顆豆子的一半。
穅豆的繁體字是穀豆,繁體字中的穀和穅意思相同,但在形态上有一些差别。穀的上面多一個“竹”字旁,豆的形态也稍有不同。
在古代,穀豆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在金文中,穅字的形态是像“早”字,而在郭店楚簡中,穅字的形态是像“日”字。古代人們對于字形的認知和書寫方式會因時代和地域而有所變化。
1. 農民們忙着收割穅豆,準備過冬。
2. 這家飯店供應的菜肴中使用了豐富的穅豆。
組詞:穅米、穅谷、豆類、谷物
近義詞:谷物、糧食
反義詞:肉類、蔬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