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跼蹐的意思、跼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跼蹐的解釋

(1) [uneasy]∶畏縮恐懼的樣子

(2) [narrow; limited]∶狹隘;不舒展;狹窄

詳細解釋

1.局促不安。《後漢書·循吏傳·秦彭》:“姦吏跼蹐,無所容詐。” 南朝 齊 謝朓 《京路夜發》詩:“勑躬每跼蹐,瞻恩唯震蕩。” 唐 柳宗元 《上李中丞獻所著文啟》:“退自跼蹐,不知所裁。”

2.謹慎小心貌。 晉 陸機 《辨亡論》下:“屏氣跼蹐以伺 子明 之疾,分滋損甘以育 淩統 之孤。” 唐 駱賓王 《疇昔篇》:“誰能跼蹐依三輔,會就 商山 訪四翁。”蹐,一本作“ 迹 ”。 宋 歐陽修 《辭特轉吏部侍郎表》:“受寵若驚,況被非常之命;事君無隱,敢傾至懇之誠。仰黷高明,唯知跼蹐。” 清 黃鷟來 《和韻送戚緘子歸蠙城》之三:“跼蹐事要津,詎免達者譏?”

3.局限,受拘束。 宋 鄭樵 《<通志>總序》:“當 遷 之時,挾書之律初除,得書之路未廣,亙三千年之史籍,而跼蹐於七八種書,所可為 遷 恨者。” 明 顧起綸 《國雅品·士品三》:“辟之馬飾金羈,連翩蹀躞,穩步康莊,了無跼蹐之跡。”《文明小史》第五二回:“火車上既受了跼蹐的苦,輪船上又受了搖播的苦。”

4.狹仄;狹隘。 明 夏完淳 《細林夜哭》詩:“天地跼蹐日月促,氣如長虹葬魚腹。” 清 王摅 《黃海歌》:“塵寰跼蹐真可憐,胡弗蹈海如 魯連 ?”

5.困頓窘迫。 清 王晫 《今世說·簡傲》:“一日, 王 欲留客,適無錢,大為跼蹐。”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景賢·書周孝子事》:“乃負骨至 太平庵 ,冀賣書畫作歸計,而窮途跼蹐,費無所出。” 清 劉大櫆 《祭方定思文》:“今乖于世,跼蹐窮年,死喪患難,百憂相煎。”

6.滞留不進;徘徊不前。 唐 劉禹錫 《傷我馬》詞:“跼蹐顧望兮,頓其鎖韁。”《詩話總龜前集·詠物下》引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 馮涓 分符 眉州 ,不得之任,跼蹐於 陳 田 之間。” 清 黃鷟來 《和陶<飲酒>》之十七:“失足迷所向,跼蹐歧路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跼蹐”是一個漢語複合詞,讀音為jú jí,屬于書面用語,常用于形容人在困境中的拘謹、畏縮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面含義

    • “跼”同“局”,意為蜷縮、彎曲身體;
    • “蹐”指小步行走,動作輕緩謹慎。
      兩字組合後,字面指因環境壓迫而蜷縮身體、邁小步行走的姿态。
  2. 詞源與經典出處
    該詞源自《詩經·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跼;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原句通過“天高地厚”反襯人受制于現實的壓抑與小心翼翼,後演變為成語“跼天蹐地”。

  3. 引申含義

    • 物理受限:形容因空間狹窄或外力限制而行動拘束,如“跼蹐于陋室”。
    • 心理壓抑:比喻身處困境或高壓環境下的惶恐不安,如“跼蹐不安”。
    • 行為拘謹:指因畏懼或謹慎而舉止局促,如“跼蹐而前,不敢高聲”。
  4.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文學、曆史文本中,現代口語較少使用。常見搭配如“跼蹐難安”“跼蹐而行”,常與描述困境、壓迫的語境相關。

  5.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局促、畏縮、拘謹、戰戰兢兢
    • 反義詞:舒展、從容、泰然自若

示例:
“他跼蹐在角落,不敢直視衆人目光。”——此句通過“跼蹐”生動刻畫了人物因緊張或恐懼而蜷縮的姿态與心理狀态。

若需更具體的語境分析,可提供例句或出處以進一步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跼蹐的意思

《跼蹐》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艱難緩慢地跳躍或行走。它形容了一個人或動物行動遲緩、姿态笨拙的狀态,常用來表示困難或不順利的情況。

跼蹐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跼蹐》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左邊的部首是“足”(zú),右邊的部首是“音”(yīn)。它的總筆畫數為19畫。

跼蹐的來源

《跼蹐》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字典中。它是由中國古代學者所創造,用于形容緩慢、困難的行走動作。

跼蹐的繁體

《跼蹐》在繁體中文中寫作「踞蹐」。

跼蹐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作「距跌」或「距蹎」。

跼蹐的例句

1. 他因為受傷,隻能跼蹐地行走。

2.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終于跨過了跼蹐的階段。

跼蹐的組詞

跼蹐的組詞有:跼蹐地、跼蹐不前、跼蹐猶疑。

跼蹐的近義詞

跼蹐的近義詞有:拖沓、遲緩、磕磕絆絆。

跼蹐的反義詞

跼蹐的反義詞有:輕快、敏捷、矯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