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neasy]∶畏縮恐懼的樣子
(2) [narrow; limited]∶狹隘;不舒展;狹窄
1.局促不安。《後漢書·循吏傳·秦彭》:“姦吏跼蹐,無所容詐。” 南朝 齊 謝朓 《京路夜發》詩:“勑躬每跼蹐,瞻恩唯震蕩。” 唐 柳宗元 《上李中丞獻所著文啟》:“退自跼蹐,不知所裁。”
2.謹慎小心貌。 晉 陸機 《辨亡論》下:“屏氣跼蹐以伺 子明 之疾,分滋損甘以育 淩統 之孤。” 唐 駱賓王 《疇昔篇》:“誰能跼蹐依三輔,會就 商山 訪四翁。”蹐,一本作“ 迹 ”。 宋 歐陽修 《辭特轉吏部侍郎表》:“受寵若驚,況被非常之命;事君無隱,敢傾至懇之誠。仰黷高明,唯知跼蹐。” 清 黃鷟來 《和韻送戚緘子歸蠙城》之三:“跼蹐事要津,詎免達者譏?”
3.局限,受拘束。 宋 鄭樵 《<通志>總序》:“當 遷 之時,挾書之律初除,得書之路未廣,亙三千年之史籍,而跼蹐於七八種書,所可為 遷 恨者。” 明 顧起綸 《國雅品·士品三》:“辟之馬飾金羈,連翩蹀躞,穩步康莊,了無跼蹐之跡。”《文明小史》第五二回:“火車上既受了跼蹐的苦,輪船上又受了搖播的苦。”
4.狹仄;狹隘。 明 夏完淳 《細林夜哭》詩:“天地跼蹐日月促,氣如長虹葬魚腹。” 清 王摅 《黃海歌》:“塵寰跼蹐真可憐,胡弗蹈海如 魯連 ?”
5.困頓窘迫。 清 王晫 《今世說·簡傲》:“一日, 王 欲留客,適無錢,大為跼蹐。”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景賢·書周孝子事》:“乃負骨至 太平庵 ,冀賣書畫作歸計,而窮途跼蹐,費無所出。” 清 劉大櫆 《祭方定思文》:“今乖于世,跼蹐窮年,死喪患難,百憂相煎。”
6.滞留不進;徘徊不前。 唐 劉禹錫 《傷我馬》詞:“跼蹐顧望兮,頓其鎖韁。”《詩話總龜前集·詠物下》引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 馮涓 分符 眉州 ,不得之任,跼蹐於 陳 田 之間。” 清 黃鷟來 《和陶<飲酒>》之十七:“失足迷所向,跼蹐歧路中。”
跼蹐(jú jí)是漢語中一個形容身體姿态與心理狀态的複合詞,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指因恐懼、寒冷或空間狹小而蜷縮身體,腳步局促不敢舒展。
例證:
《詩經·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跼;謂地蓋厚,不敢不蹐。”
(意為:雖說天高,卻不敢不彎腰;雖說地厚,卻不敢不小步行走。)
形容因處境險惡或心懷敬畏而小心翼翼、惶恐不安。
例證:
《後漢書·陳忠傳》:“臣獨跼蹐,不敢違忤。”
(描述臣子因畏懼而謹慎行事。)
“跼”指彎腰屈身,“蹐”指小步行走,合稱形容畏縮不安貌。
釋為“蜷曲不敢伸張”,強調受環境壓迫時的拘束狀态。
标注讀音為jú jí,釋義為“形容畏縮不安”。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後經漢魏文獻沿用,逐漸從具體動作(蜷身小步)延伸至抽象心理(戒慎恐懼),成為描述身心雙重壓抑的典型詞彙,常見于古典詩文與曆史文獻。
“跼蹐”是一個漢語複合詞,讀音為jú jí,屬于書面用語,常用于形容人在困境中的拘謹、畏縮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詞源與經典出處
該詞源自《詩經·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跼;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原句通過“天高地厚”反襯人受制于現實的壓抑與小心翼翼,後演變為成語“跼天蹐地”。
引申含義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文學、曆史文本中,現代口語較少使用。常見搭配如“跼蹐難安”“跼蹐而行”,常與描述困境、壓迫的語境相關。
近義詞與反義詞
示例:
“他跼蹐在角落,不敢直視衆人目光。”——此句通過“跼蹐”生動刻畫了人物因緊張或恐懼而蜷縮的姿态與心理狀态。
若需更具體的語境分析,可提供例句或出處以進一步解讀。
谙知謗語報罷碑獸編攔标句并驅昌導朝衙赤心相待舂槁竄锢牴牾地窨地震波軃避發口沸鬧告成共同綱領故吏果盤姑章鴻策宦評環繞誡誨疾費羁貧救駕郡郭恪守成憲刳腔枯竹老花鏡黧雞利器亂紮紮鸾奏螺絲釘緑須姜慢藏磨煉糯麥羣屬屈指一算灑兵善會豕負塗識事説起田賽通古達變轊車相鼠有皮險狠纖軟霞聳下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