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誣謗的意思、誣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誣謗的解釋

[slander] 造謠中傷;對人進行誣蔑诽謗

詳細解釋

誣蔑诽謗。《北史·源賀傳》:“帝顧左右曰:‘ 賀 忠誠,尚緻誣謗,其不若是者,可無慎乎!’” 宋 王明清 《揮麈前錄》卷三:“《建隆遺事》,世稱 王元之 所述。其間帥多誣謗之詞。” 魯迅 《華蓋集續編·古書與白話》:“記得提倡白話那時,受了許多謠诼誣謗,而白話終于沒有跌倒的時候,就有些人改口說:然而不讀古書,白話是做不好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誣謗(wū bàng)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誣”和“謗”兩個語素構成,指通過捏造事實或惡意歪曲真相來诋毀他人名譽的行為。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誣(wū)

    • 本義:虛構不實之辭強加于人。《說文解字》釋為“加也”,即憑空添加罪名或過失。
    • 引申義:以虛假言論陷害他人,如“誣陷”“誣蔑”。
  2. 謗(bàng)

    • 本義:公開指責他人的過失。《說文解字》注“毀也”,指惡意诋毀、中傷。
    • 引申義:散布不實言論損害他人聲譽,如“诽謗”“毀謗”。

誣謗即結合二者,強調以捏造的事實惡意诋毀,性質較“诽謗”更惡劣。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為:“無中生有地攻擊和诋毀他人。” 例如:“誣謗他人将承擔法律責任。”

    (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語大詞典》

    釋為:“虛構罪狀加以毀謗。” 強調行為的主觀惡意性。

    (參考: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3. 《古代漢語詞典》

    引《後漢書·黨锢傳》例:“誣謗忠良,以逞私忿。” 說明其曆史用法與道德批判色彩。

    (參考: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古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2014.)


三、法律與道德内涵


四、近義詞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示例
誣謗 強調捏造事實惡意诋毀 誣謗同事貪污
诽謗 側重散布不實信息,未必主動捏造 诽謗他人隱私
诋毀 泛指貶低攻擊,未必涉及虛構 诋毀競争對手産品質量

五、經典文獻用例

  1. 《後漢書·皇甫規傳》:

    “宦官誣謗忠良,朝綱日紊。” ——揭露權力集團對正直之士的構陷。

  2. 《明史·海瑞傳》:

    “小人誣謗清官,以圖蔽上聽。” ——批判誣謗行為對公正的破壞。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古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2014.
  4.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1963.

網絡擴展解釋

“誣謗”是一個漢語詞彙,指通過捏造事實或誇大不實之辭對他人進行誣蔑诽謗的行為。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拼音:wū bàng
    • 含義:指捏造事實、散布謠言以中傷他人,包含誣陷(虛構罪名)和诽謗(公開貶損名譽)兩層含義。
  2. 詞義分解

    • 誣:意為無中生有,虛構事實冤枉他人(如“誣賴”“誣害”)。
    • 謗:指公開攻擊或诋毀他人(如“毀謗”“诽謗”)。
    • 兩字結合後,強調通過捏造不實信息對他人進行惡意貶損。
  3. 文獻例證

    • 《北史·源賀傳》記載:“帝顧左右曰:‘賀忠誠,尚緻誣謗,其不若是者,可無慎乎!’”說明誣謗行為可能源于不公正的猜忌。
    • 魯迅在《華蓋集續編·古書與白話》中提及白話文運動曾遭受誣謗,反映該詞的社會文化語境。
  4. 與相近詞的區别

    • 诽謗:側重“公開指責”和“诋毀名譽”,未必完全捏造事實(如背地議論與公開攻擊結合)。
    • 誣诋:更強調通過誣蔑手段達到诋毀目的,與“誣謗”含義接近但使用較少。

示例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百家姓拔軸法避仇筆花初文刺溜從道大兵團大堤曲抖摔遁疾筏工煩察分段格棱宮貂皓霰濟難酒酣耳熟九隕科枝葵花子了鳥斂費連路連篇絫幅流滑陋誠淪堕羅漢椅子麻沸湯盟好門面杯墨池記南米黏糊弄童暖暖朋愛期制山池蛇角神都沈劇審賞實氣疏方澍降泰水檀信通驿頭行人徒咢頹發王正窊凸窩藏無事忙宵錦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