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號啼。大聲啼哭。嗥,通“ 號 ”。 漢 賈誼 《新書·耳痹》:“大夫 種 拊心嗥啼,沬泣而言信,割白馬而為犧,指九天而為證。”
“嗥啼”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本義與引申
通假關系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或用法分析,可參考《新書·耳痹》及相關文獻來源。
《嗥啼》(háotí)是一個動詞,意指狼、狗等動物發出長而悲鳴的聲音,通常表示哀怨、痛苦、不安或警告等情緒。
《嗥啼》的拆分部首是口(kǒu)和號(hào),共有16個筆畫。
《嗥啼》一詞源自古代漢語,它的繁體寫法是“號啼”。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如《詩經》、《楚辭》等,均有對狼的嗥啼進行描述的文字。嗥啼聲在古代文學中也常被用來比喻人類的哭泣、嘶吼或疾苦的心情。
古代漢字寫作“嗥啼”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嗥”的古字形是由“豪”字的“豕”字旁與“口”字組成,像是一隻豬在大叫。“啼”的古字形則是由“口”字下面橫着一條線,上面有一個“豆”字構成。
1. 在深夜,狼群嗥啼的聲音傳遍了整個森林,讓人不寒而栗。
2. 孤舟漂泊在黑暗的湖面上,忽然聽到一隻孤狼的嗥啼聲,令人心生恐懼。
組詞:哀嗥(āiháo,發出哀傷的悲聲)、長嘯(chángxiào,長而大聲地呼喊)。
近義詞:哀號(āihào,悲傷地大聲呼叫)、咆哮(páoxiào,帶有威吓力的大聲怒吼)。
反義詞:歡叫(huānjiào,快樂地大聲叫喊)、歡唱(huānchàng,愉快地高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