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古隸的意思、古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古隸的解釋

秦 漢 隸書。與 三國 後盛行的今隸(楷書)對稱。《西京雜記》卷六:“ 杜陵 秋胡 者,能通《尚書》,善為古隸字。” 晉 王羲之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 明 陸深 《書輯》:“自 程邈 以降,謂之 秦 隸; 賈舫 《三倉》、 蔡邕 《石經》諸作,謂之 漢 隸; 鐘 王 變體,謂之今隸;合 秦 漢 謂之古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古隸”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與時期

古隸是秦漢時期通行的一種隸書字體,與小篆和三國後盛行的“今隸”(楷書)形成對比,屬于漢字從篆書向楷書演變的過渡形态。它在書法史上也被稱為“秦隸”,而漢代的成熟隸書則稱為“今隸”或“漢隸”。


字體特點

  1. 筆畫形态:将小篆的圓轉線條改為平直方折的筆畫,如橫、豎、撇、捺等,形成棱角分明的結構(如“田”字從小篆的圓形變為方形)。
  2. 簡化象形:弱化小篆的象形特征,轉向符號化,奠定漢字“方塊字”的基礎。
  3. 書寫便捷:相較于篆書複雜的曲線,古隸更易于書寫,提高了效率。

曆史地位與影響


文獻與考古證據


現代引申義

在當代語境中,“古隸”有時被借喻為古老或傳統的事物,與“革新”相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書法史專著或考古文獻(如《西京雜記》《顔氏家訓》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賬號額度使用完畢,請更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