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隸的意思、古隸的詳細解釋
古隸的解釋
秦 漢 隸書。與 三國 後盛行的今隸(楷書)對稱。《西京雜記》卷六:“ 杜陵 秋胡 者,能通《尚書》,善為古隸字。” 晉 王羲之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 明 陸深 《書輯》:“自 程邈 以降,謂之 秦 隸; 賈舫 《三倉》、 蔡邕 《石經》諸作,謂之 漢 隸; 鐘 王 變體,謂之今隸;合 秦 漢 謂之古隸。”
詞語分解
- 古的解釋 古 ǔ 時代久遠的,過去的,與“今”相對:古代。古稀(人七十歲的代稱,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來稀”)。古典。古風。古訓。古道(a.指古代的道理;b.古樸;c.古老的道路)。 古體詩的簡稱:五古(
- 隸的解釋 隸 (隸) ì 附屬,屬于:隸屬。配隸(從屬)。直隸中央。 封建時代的衙役:隸卒。皂隸。徒隸。 舊社會中地位低被奴役的人:奴隸。隸仆。 漢字的一種書體:隸書。隸字。漢隸。 隸 (隸) à 古同“逮”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古隸”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與時期
古隸是秦漢時期通行的一種隸書字體,與小篆和三國後盛行的“今隸”(楷書)形成對比,屬于漢字從篆書向楷書演變的過渡形态。它在書法史上也被稱為“秦隸”,而漢代的成熟隸書則稱為“今隸”或“漢隸”。
字體特點
- 筆畫形态:将小篆的圓轉線條改為平直方折的筆畫,如橫、豎、撇、捺等,形成棱角分明的結構(如“田”字從小篆的圓形變為方形)。
- 簡化象形:弱化小篆的象形特征,轉向符號化,奠定漢字“方塊字”的基礎。
- 書寫便捷:相較于篆書複雜的曲線,古隸更易于書寫,提高了效率。
曆史地位與影響
- 過渡橋梁:古隸是漢字從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書)向今文字(楷書、行書)演變的關鍵階段,标志着漢字從表形到表意兼表音的轉變。
- 書法意義:作為隸書的早期形态,它影響了漢隸的發展,後者進一步形成波磔(捺筆上揚)和“八分書”的獨特風格。
文獻與考古證據
- 晉代王羲之提到古隸需與篆勢、八分書結合使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 考古發現如秦代“兩诏權”(刻有秦始皇、秦二世诏書的權器)上的銘文為古隸的實物例證。
現代引申義
在當代語境中,“古隸”有時被借喻為古老或傳統的事物,與“革新”相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書法史專著或考古文獻(如《西京雜記》《顔氏家訓》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賬號額度使用完畢,請更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