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切實正确的治國之道。是,指國是。《宋史·崔鶠傳》:“六月一日詔書,詔諫臣直論得失,以求實是,有以見陛下求治之切也。”
“實是”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治國之道(古義)
指切實正确的治國方略,其中“是”特指“國是”(國家大計)。例如《宋史·崔鶠傳》提到“以求實是”,強調君主尋求治國良策的迫切性。
實際、真實(引申義)
漢代王充《論衡·案書》中“無實是之驗”即指缺乏真實依據,此處“實是”強調事物的真實性或實際情況。現代用法中,可表示對事實的确認,如“核實是否屬實”(例句)。
副詞用法(強調語氣)
在古漢語中,“實”單獨作副詞時表“确實、實在”,如《詩經》“實勞我心”。雖未直接關聯“實是”結構,但可輔助理解“實”的核心語義。
“實是”的古典含義側重治國方略,後衍生出對事實的強調。現代使用中更常見于表達核實或确認真實性的場景。需注意語境差異,避免混淆古今詞義。
《實是》是一種表示事實真實或确實的詞語。在句子中使用《實是》可以強調所說的話是真實可信的。
《實是》的部首是「宀」和「心」。其中,「宀」是表示「室」的意思, 「心」是表示「心髒」的意思。
《實是》一詞總共有10個筆畫,其中「實」字部分有8個筆畫,「是」字部分有2個筆畫。
《實是》一詞的來源比較晚,主要是在明代開始廣泛使用。
《實是》的繁體字為「實是」。
在古時候,「實是」的寫法基本與現代寫法相同。
1. 他所說的每一個字都是《實是》。
2. 我可以向你保證,這個消息《實是》。
3. 他的計劃聽起來很好,但我不确定是否《實是》。
實話、實在、實際、實事、實物、實證。
确實、實在、真實、真相。
虛假、不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