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隶的意思、古隶的详细解释
古隶的解释
秦 汉 隶书。与 三国 后盛行的今隶(楷书)对称。《西京杂记》卷六:“ 杜陵 秋胡 者,能通《尚书》,善为古隶字。” 晋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其草书,亦復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明 陆深 《书辑》:“自 程邈 以降,谓之 秦 隶; 贾舫 《三仓》、 蔡邕 《石经》诸作,谓之 汉 隶; 钟 王 变体,谓之今隶;合 秦 汉 谓之古隶。”
词语分解
- 古的解释 古 ǔ 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古代。古稀(人七十岁的代称,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古典。古风。古训。古道(a.指古代的道理;b.古朴;c.古老的道路)。 古体诗的简称:五古(
- 隶的解释 隶 (隸) ì 附属,属于:隶属。配隶(从属)。直隶中央。 封建时代的衙役:隶卒。皂隶。徒隶。 旧社会中地位低被奴役的人:奴隶。隶仆。 汉字的一种书体:隶书。隶字。汉隶。 隶 (隸) à 古同“逮”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古隶”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与时期
古隶是秦汉时期通行的一种隶书字体,与小篆和三国后盛行的“今隶”(楷书)形成对比,属于汉字从篆书向楷书演变的过渡形态。它在书法史上也被称为“秦隶”,而汉代的成熟隶书则称为“今隶”或“汉隶”。
字体特点
- 笔画形态:将小篆的圆转线条改为平直方折的笔画,如横、竖、撇、捺等,形成棱角分明的结构(如“田”字从小篆的圆形变为方形)。
- 简化象形:弱化小篆的象形特征,转向符号化,奠定汉字“方块字”的基础。
- 书写便捷:相较于篆书复杂的曲线,古隶更易于书写,提高了效率。
历史地位与影响
- 过渡桥梁:古隶是汉字从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向今文字(楷书、行书)演变的关键阶段,标志着汉字从表形到表意兼表音的转变。
- 书法意义:作为隶书的早期形态,它影响了汉隶的发展,后者进一步形成波磔(捺笔上扬)和“八分书”的独特风格。
文献与考古证据
- 晋代王羲之提到古隶需与篆势、八分书结合使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 考古发现如秦代“两诏权”(刻有秦始皇、秦二世诏书的权器)上的铭文为古隶的实物例证。
现代引申义
在当代语境中,“古隶”有时被借喻为古老或传统的事物,与“革新”相对。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书法史专著或考古文献(如《西京杂记》《颜氏家训》等)。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账号额度使用完毕,请更新
别人正在浏览...
安存百发百中惨变车汲崇基疵毛错逜单吊掉转兜捕端勒断雨残云方笔朏然分析与综合赶街跟局恭谨归奇顾怪骨路后镇恚碍惑蔽火伞监行接脚壻矜平躁释稷雪快哨船拉东补西揽泣灵驾龙头拐杖赂贿闾户卖儥缪紾拗项桥剖决如流起工榷金渠堑颯颯伤势山淫蛇莓失饥寿日素分茶糖舌蜜口透漏头生儿图工外出舞铙下九香炉峯乡下人小冯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