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敝開衣襟。多喻舒暢心懷。 戰國 楚 宋玉 《風賦》:“有風颯然而至,王廼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 宋 張景星 《秋日白鹭亭》詩:“開樽屏絲竹,披襟向蕭籟。” 清 杜岕 《張大育頭陀抱琴來同孟新聽彈》詩:“一曲《塗山操》,披襟此日過。”
(2).指衣衫破爛,把衣襟拖挂下來。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二:“那些壯丁們在每一個人身上穿着一件衛生衣……大框小洞,帶片披襟,甚至有的一邊袖筒短了一截。”
(3).亦作“ 披衿 ”。猶披心。謂推誠相與。《晉書·周顗傳》:“ 伯仁 總角於東宮相遇,一面披襟,便許之三事,何圖不幸自貽王法。”《藝文類聚》卷五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臨海伏府君集>序》:“與君道合神遇,投分披衿。” 唐 杜甫 《奉贈盧五丈參謀琚》詩:“入幕知 孫楚 ,披襟得 鄭僑 。” 清 陳盟 《與親友話舊》詩:“所願故鄉歸有路,披襟重話再生歡。”
“披襟”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解開衣襟,袒露胸懷,常形容坦率豪放、舒暢心懷的狀态。
衣衫褴褛,衣襟拖挂
形容衣物破舊不整的狀态。
推誠相與,坦誠相待
引申為敞開心扉、真誠交往。
比喻降服或臣服
見于沈約詩“峣武稍披襟”,喻指通過寬厚政策使敵方歸順。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風賦》《晉書》等古籍,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披襟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解開衣襟或寬衣服的前翻。在古代,披襟通常用來形容放松、舒適或者釋放自己。
披襟的拆分部首為衣(西衣)和襟(衣襟)。其中,衣的拆分部首為衣服,可以記憶為“衣”的上下部分。襟的拆分部首為衣和毛,可以記憶為“襟”上面的兩條線條,代表着衣服的前翻。
披襟的總筆畫為15畫。其中,衣的筆畫為5畫,襟的總筆畫為10畫。
披襟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穿着寬松的長袍,可以把衣襟解開放松。所以,披襟一詞形容了悠閑的狀态,表示心情舒暢、輕松自在。
披襟在繁體字中寫作「披襟」,和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中國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披襟在古時候的寫法是「披衿」。衿是衣服的前襟部分,在古時候用來泛指衣服。
1. 他因得到考試第一名的好成績,笑得合不攏嘴,一披襟走出教室。
2. 在周末,他喜歡披襟坐在沙發上看書,享受休閑的時光。
組詞有:披風(pī fēng)、披頭散發(pī tóu sàn fā)。
近義詞有:敞開衣襟、松開衣襟。
反義詞有:束緊衣襟、攏起衣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