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無頭緒。謂紛亂而缺乏條理。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男子不知何自來,亦無識者,研問鄰裡,茫無端緒。” 清 趙翼 《瓯北詩話·<陸放翁年譜>小引》:“使非有譜以标歲月,則讀者於先生之身與世,将茫無端緒。”亦作“ 茫無頭緒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三回:“我聽了,仍是茫無頭緒的,敷衍了兩句就走了。” 郭希仁 《從戎紀略》:“參政處秘書廳諸事,賴 李子逸 、 茹卓亭 、 王錫侯 諸人維持,各司事亦茫無頭緒。”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引言六》:“觀衆對題材既非熟悉……雖用心觀聽,而始終茫無頭緒。”
“茫無端緒”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詞形容毫無頭緒、思緒混亂,缺乏條理的狀态。常用于描述面對複雜問題或突發情況時,因思緒紛亂而不知從何入手的情形。
二、出處與例句
三、語法與結構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學習、工作或生活中的迷茫狀态。例如:考試前複習壓力大導緻思緒混亂,或處理突發事件時缺乏方向感。
茫無端緒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人心思不定,思緒紛亂,不知所措的狀态。
茫無端緒的拆分部首是艸,總共有11筆。
茫無端緒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運篇》:“舜有萬乘之國,以繼世繩,而終日麥夭。以予為是使天下難得其度,衆執曰:‘舜茫茫惟無端,庸夫哉!’舜曰:‘予擧彼石,惟微茲刍,是予之夭也,何哉!’”意為“茫茫然而沒有法則”。後來逐漸引申為心情或思維紛亂不定的狀态。
茫無端緒的繁體字為茫無端緒。
在古時候,茫無端緒的漢字寫法為荒無端緒。
1. 他面對失業的現實,感到茫無端緒,不知如何是好。
2. 她被考試和工作壓力弄得茫無端緒,無法集中精力。
茫茫然、無端、端正、緒源、紛亂、不定、狀态。
困惑、迷失、無所適從、心緒不甯。
清晰、有序、理性、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