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鲵的意思、大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鲵的解釋

兩栖動物,體長而扁,眼小,口大,四肢短,前肢四趾,後肢五趾。生活在山谷的溪水中,吃魚、蛙、蝦等小動物。因叫聲似嬰兒啼,故俗稱娃娃魚。在我國多産于 廣西 。是珍貴食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鲵,是現存體型最大的兩栖動物,在漢語詞典及生物學中具有以下詳細釋義與特征:

一、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大鲵(dà ní),名詞,指一種大型兩栖動物,屬隱鰓鲵科。因其叫聲似嬰兒啼哭,俗稱“娃娃魚”。體長可達1米以上,頭扁口闊,四肢短小,栖息于清澈溪流中,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二、生物學特征

  1. 形态特征

    大鲵體表光滑無鱗,背部呈棕褐色或暗灰色,具不規則深色斑紋。頭部扁平,口裂寬大,眼小且無眼睑。四肢短而側扁,趾間有蹼,適應水生與洞穴生活。成年個體體長一般60-70厘米,最大記錄近2米。

  2. 生活習性

    栖息于海拔200-1500米的山澗溪流,水質清澈、溶氧量高。晝伏夜出,以魚、蝦、昆蟲為食,通過守候突襲捕獵。耐饑能力強,可數月不進食。


三、物種保護地位

大鲵被列入以下保護名錄:


四、文化意義與名稱由來

“娃娃魚”的俗稱源于其獨特叫聲。古籍《山海經》記載“決水出焉……其中多水玉,多人魚”,學者考證“人魚”可能指大鲵。因其古老起源(距今約1.6億年),被譽為“活化石”,象征生态系統的原始性與穩定性。


參考文獻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 《中國動物志》編委會. 中國動物志·兩栖綱. 科學出版社.
  3.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中國兩栖動物生态圖鑒.
  4.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2021年發布.
  5.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國古生物志·兩栖類演化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大鲵是現存體型最大的兩栖動物,學名Andrias davidianus,屬隱鰓鲵科大鲵屬,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分類

大鲵俗稱“娃娃魚”,因叫聲似嬰兒啼哭得名。全球現存三種大鲵:中國大鲵(最大體長1.8米)、日本大鲵(1.5米)和隱鰓鲵(0.75米)。其生物分類為兩栖綱有尾目,屬于“活化石”,起源于3.5億年前的泥盆紀。

二、形态特征

三、生活習性

四、分布與保護

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及廣西等地,日本也有特有物種。中國大鲵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因過度捕獵和栖息地破壞而瀕危。其科研價值極高,對研究兩栖動物進化有重要意義。

五、其他相關信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種類大鲵的對比或保護措施,可查閱相關動物學文獻及保護機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桵磅秤本枝博臨譂奴刍摩雌守辭語酢報達才東合負殿桴木福田衣官緒歸本亨嘉回屈江總謹峻急穰穰隽味渴想克星蘭橑陋舉蘆萉緑林豪客冒煙面似靴皮女事女妐棚閣遷複遣信棋功清佳禽獸權益榮競溶溶脈脈入彀三索湯湯蕩蕩姗姗來遲沙堂深采失得四門館四溟速鬥遡風宿患縮編特加投機取巧外谪硖路橡皮涎臉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