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文章古拙拗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七·柳仲塗集》:“ 宋 柳開 仲塗 《河東文集》十五卷,附行狀一卷……其文多拗拙, 石守道 極推尊之。”
(2).愚頑不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田七郎》:“蓋牀下三人……一 李應 ,最拗拙,每因細事與公子裂眼争。”
“拗拙”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且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形容文章古拙拗口
指文風艱澀、不流暢,帶有古樸生硬的特點。例如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中評價柳開的文集“其文多拗拙”,指其文章雖被推崇,但語言刻意追求古拙而顯得生硬。
形容人愚頑不馴
用于描述性格固執、難以馴服或行為笨拙不靈活。如蒲松齡《聊齋志異·田七郎》中提到“李應最拗拙”,指此人因小事常與人争執,性情桀骜。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歸類為成語,釋義擴展為“笨拙、不靈活”,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是現代引申義。建議在學術或文學場景中優先參考古籍定義。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池北偶談》《聊齋志異》等原文,或對比權威辭書中的釋義演變。
“拗拙”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行為或舉止遲鈍,不靈活,笨拙的樣子。它由兩部分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手”,右邊的部首是“走”,總共有10畫。
“拗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例如,現在“拗”字常用的寫法是直角折兩次,但在古代,它的寫法是“枷”+“手”,表示用枷鎖住手腕,使得行動不靈活,因此引申出了“拗”的意思。
相比簡體字,“拗拙”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仍然是“拗拙”,沒有變化。
下面有一些關于“拗拙”的例句:
1. 他在舞台上的動作顯得非常拗拙,缺乏自然流暢感。
2. 老人的拗拙語言引起了孩子們的笑聲。
3. 由于缺乏訓練,他對于這項技術一直感到拗拙。
有一些與“拗拙”相關的組詞,例如“拗口”表示口音很重,發音不準确;“笨拙”表示行動遲緩、不靈活;“呆拙”表示思維遲鈍,反應遲緩,等等。
與“拗拙”相對的是“靈活”、“熟練”等詞語,它們表示行動敏捷,反應迅速,技能娴熟。
綜上所述,“拗拙”是指行為遲鈍、舉止笨拙的意思,它的部首是“手”和“走”,總共有10畫。它來源于古代漢字寫法,并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可以與“拗口”、“笨拙”等詞語進行搭配,與“靈活”、“熟練”等詞語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