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星名。指北鬥七星的第一星天樞。
(2).星名。指北鬥七星中前四顆星,即天樞、天璇、天玑、天6*權的總稱。
(3). 中國 古代神話中的主文運、文章的奎星。“奎星”是 中國 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 東漢 緯書《孝經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說,後世附會為神,建奎星閣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視為主文章興衰之神,科舉考試則奉為主中式之神,并改“奎星”為“魁星”。 宋 張元幹 《感皇恩·壽》詞:“緑髮照魁星,平康争看。錦繡肝腸五千卷。”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造化》:“ 淳熙 中,殿試進士,有 鄧 太史者告 周益公 ,魁星臨 蜀 。” 清 李漁 《奈何天·慮婚》:“隻要做些積德的事,錢神更比魁星驗。” 冰心 《往事·六一姊》:“從我們樓上可以望見 曲 家門口和祠堂前兩對很高的旗杆,和海岸上的魁星閣。”參閱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魁》。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魁星漢語 快速查詢。
魁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兼具天文學與神話色彩的獨特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魁星最初指北鬥七星中的前四顆星(天樞、天璇、天玑、天權),合稱“鬥魁”,其中天樞為北鬥第一星。也有文獻将“魁”單獨解釋為北鬥七星中離鬥柄最遠的一顆星(即天樞)。
主掌文運的神祇
魁星由古代二十八宿中的奎宿演變而來。東漢《孝經援神契》提出“奎主文章”,後民間将“奎”諧音改為“魁”,賦予其“第一”的寓意,成為科舉時代讀書人祭拜的考試之神。
形象特征
其形象多為青面赤發、足踏鳌頭的猙獰鬼怪造型,右手執朱筆作點狀,象征“魁星點鬥,獨占鳌頭”。這種反差設計暗含“文運顯于形外”的哲學觀。
科舉制度符號
科舉考試中“奪魁”“五魁首”等術語均源于此,唐宋時期殿試頭名稱為“魁甲”。
成語典故
全國現存40餘處魁星樓/閣,如趙州魁星樓等,多建于明清時期,見證古代文教制度。沈陽魁星小區等現代地名仍保留相關文化記憶。
注:魁星與文昌星(文曲星)常被混淆,二者區别在于:文昌星屬道教體系,主管廣義文運;魁星更側重科舉考試的具體名次。
魁星,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表示傑出的人物、英雄或者首領。根據部首和筆畫,我們可以拆分這個字。
部首和筆畫:魁字的部首是鬼,共有11畫。
來源:魁字源于古代的傳說故事。據說,相傳太陽有一扇金窗,開啟窗戶的神仙就是魁星。因此,魁星被賦予了高貴、卓越的形象。
繁體寫法:繁體字的魁字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魁字在古代寫法中的形态稍有差異。
例句:
1. 他被認為是時代的魁星,引領着新思潮的湧入。
2. 這位将軍英勇無敵,堪稱戰場上的魁星。
組詞:魁星宮、魁星樓、魁星殿、魁星閣。
近義詞:翹楚、領袖、英雄。
反義詞:平庸、普通、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