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拗戾 ”。生硬拗口;不順。 宋 陳岩肖 《庚溪詩話》卷下:“然近時學其(指 黃山谷 )詩者,或未得其妙處,每有所作,必使聲韻拗捩,詞語艱澀,曰‘江西格’也。” 清 黃宗羲 《黃季真墓志銘》:“平生詩文,令子編輯,鬱氣所成,拗捩艱澀,錮之鐵函。”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舌短而拗戾,語言不復便捷。”
亦作“ 拗戾 ”。1.歪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一日,洞中筆硯移動,滿壁皆摹仿此十四字,拗捩欹斜,不成點畫。” 瞿秋白 《文藝雜著續輯·蕭伯納并非西洋唐伯虎》:“而事實上,各人自己做了凹凸鏡,把 蕭 的影子,按照各人的模型,拗捩得像一副臉譜似的:村的俏的樣樣俱備。”
(2).扭彎。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蹴踏頭項,拗捩蹄肘。”
“拗捩”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niù liè,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核心含義
指“生硬拗口、不順”,多用于形容語言或文字的表達不夠流暢自然。例如形容詩歌聲韻或句式刻意追求奇崛而顯得艱澀。
異體寫法
該詞也寫作“拗戾”,兩者意義相同。
詩詞批評
宋代陳岩肖《庚溪詩話》提到,部分效仿黃庭堅(江西詩派)的詩人因過度追求聲韻“拗捩”,導緻作品生硬難懂。
清代文獻
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拗捩”引申為“歪曲”,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注:該釋義來源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若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原文。
拗捩(áoliè)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扭曲、彎曲或者扭捏。這個詞由六個筆畫構成,可以分為兩個部首:手部(扌)和糸部(糸)。扌表示與手相關的意思,而糸表示與線、絲相關的意思。
拗捩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雞鳴》中。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拗捩并沒有現在的簡化字形式,而是使用繁體字來表示。繁體字的寫法為「拗□□□捩□」,其中□代表不同的繁體字部件。這種寫法在古代常見,現代漢字簡化後,寫法變為了「拗捩」。
以下是一些關于拗捩的例句:
1. 他的語氣拗捩,讓人難以理解他的真實意圖。
2. 她的笑容有些拗捩,似乎有些不自然。
3. 他因為外傷導緻右手拗捩,無法正常伸展。
以下是一些與拗捩相關的詞語:
1. 捩曲(lièqū)- 指彎曲、扭動。
2. 扭曲(niǔqū)- 指使變形,不再是原來的形狀。
3. 扭捏(niǔniē)- 指行為委瑣,不坦率。
以下是一些與拗捩相反的詞語:
1. 堅直(jiānzhí)- 指直立,不彎曲。
2. 真實(zhēnshí)- 指真實、不虛假。
3. 坦率(tǎnshuài)- 指直率、不矜持。
拗捩這個詞在描述扭曲、彎曲的物體或人的行為時非常常見。它適用于形容一些不尋常或者令人困惑的情況。通過理解拗捩的意思,我們可以更準确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