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祭服。《論語·泰伯》:“惡衣服,而緻美乎黻冕。” 朱熹 集注:“黻,蔽膝也,以韋為之;冕,冠也;皆祭服也。”《宋書·禮志五》:“ 夏後 崇約,猶美黻冕。” 宋 葉適 《梁父吟》:“黻冕兮茅蒲,衮衣兮襏襫。”
“黻冕”是古代祭祀時穿着的禮服,其詳細解釋如下:
本義:
黻冕是古代祭祀時的專用禮服,由繡有黻紋的衣袍和禮冠組成。《論語·泰伯》提到“惡衣服而緻美乎黻冕”,朱熹注釋:“黻,蔽膝也;冕,冠也,皆祭服也。”。
引申義:
象征禮制與身份等級。如《宋書·禮志》記載“夏後崇約,猶美黻冕”,說明其作為禮制符號的重要性。
宋代陸遊、王安石等詩人常在詩詞中以黻冕喻指高潔品行或禮制傳統,如“巍巍黻冕古,食與夷鬼俱”(陸遊《禹祠》)。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漢字本義及詩詞用例,可參考權威來源如漢典及《論語》研究。
《黻冕》(fú miǎn)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古代帝王禮器中的一種袍服,用于莊重和正式的場合。
《黻冕》的部首是“衣”(yī),它包含了14筆畫。
《黻冕》作為一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的史書和文獻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寫漢字時,用毛筆在紙上書寫。《黻冕》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相似,稍有區别。
這座寺廟裡,僧侶們身穿黻冕,舉行莊嚴的儀式。
黻紋、冕旒、衣冠華貴
皇袍、禮服、朝服
樸素、簡單、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