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殥的意思、八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殥的解釋

八方邊遠的地方。《淮南子·墬形訓》:“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裡。” 高誘 注:“殥,猶遠也。” 明 宋濂 《申鮮生辭》:“大則苞八殥,小則入一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八殥是漢語中的一個古地理概念,本義指八方極遠之地。《淮南子·墬形訓》記載:“九州之外乃有八殥”,東漢高誘注:“殥,猶遠也”,指以中原九州為中心向外延伸的八個方位極遠區域,具體包括東北方的“和丘”、東方的“棘林”、東南方的“大窮”、南方的“都廣”、西南方的“焦僥”、西方的“沙所”、西北方的“一目”、北方的“委羽”。

從構詞法分析,“八”為方位極數,“殥”在《說文解字》中釋作“遠邊也”,二字組合構成偏正結構名詞。該詞體現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中央—四方”的空間認知體系,常見于先秦至漢代文獻中,如《爾雅·釋地》與《呂氏春秋》對八殥的記載存在方位差異,反映不同時期的認知演變。

權威文獻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生僻字釋義
  2. 中華書局《淮南子集釋》卷四墬形訓注疏
  3. 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殥字條
  4.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曆史大辭典》地理分冊

網絡擴展解釋

“八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地理或空間範圍的廣闊性,具體釋義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八方邊遠之地,即九州之外的極遠區域。其中“八”代指八方(東、南、西、北及四隅),“殥”本義為遙遠,合稱強調地域的遼遠邊界。

  2.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墬形訓》:“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裡。”漢代學者高誘注釋:“殥,猶遠也。”說明其地理概念與古代“九州”體系相關,用于劃分中央與邊陲的層級關系。

  3. 文學應用
    明代宋濂在《申鮮生辭》中寫道:“大則苞八殥,小則入一絲。”此處通過對比“八殥”與“一絲”,以誇張手法突顯事物包容範圍的宏大與細微。

  4. 文化意義
    該詞反映了古人對世界的認知框架,将已知的“九州”與未知的“八殥”結合,體現傳統空間觀念中的層級性和想象邊界。

“八殥”屬于較冷僻的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文學賞析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語境,可查閱《淮南子》原文及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抱兒當戶拔尤辯舌辨味筆緻漕闱測步長談闊論秤不離砣城市社會學沉雷塵妄赤露出乎意表此等從姊妹帶住多怎耳光芳蘭房驷飛過海飛翰匪妓規財寒栗子漢武托孤含咽豪心鹘囵澆俗捷雷不及掩耳節期舊夢救生機要秘書軍賞開呵客套語酪酒龍蹻經缪盭餒魂棚架柔慈三征山崩水竭擅場食蹯世庸稅鈔思想送君千裡終須别天蓋同録土塘緯經烏拉草無千待萬遐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