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方邊遠的地方。《淮南子·墬形訓》:“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裡。” 高誘 注:“殥,猶遠也。” 明 宋濂 《申鮮生辭》:“大則苞八殥,小則入一絲。”
“八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地理或空間範圍的廣闊性,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含義
指八方邊遠之地,即九州之外的極遠區域。其中“八”代指八方(東、南、西、北及四隅),“殥”本義為遙遠,合稱強調地域的遼遠邊界。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墬形訓》:“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裡。”漢代學者高誘注釋:“殥,猶遠也。”說明其地理概念與古代“九州”體系相關,用于劃分中央與邊陲的層級關系。
文學應用
明代宋濂在《申鮮生辭》中寫道:“大則苞八殥,小則入一絲。”此處通過對比“八殥”與“一絲”,以誇張手法突顯事物包容範圍的宏大與細微。
文化意義
該詞反映了古人對世界的認知框架,将已知的“九州”與未知的“八殥”結合,體現傳統空間觀念中的層級性和想象邊界。
“八殥”屬于較冷僻的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文學賞析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語境,可查閱《淮南子》原文及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