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山崩川竭 ”。
“山崩水竭”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山嶽崩塌、河川枯竭的現象,古代常被視為重大災變或重大事件的征兆。該詞帶有比喻性,強調自然異象與人事變動的關聯。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東漢荀悅《漢紀·成帝紀》的記載:“蜀郡本漢所興,今所起之地山崩水竭,殆必亡矣。”。此處以自然異象暗示漢朝國運的危機,反映了古人“天人感應”的觀念。
三、用法與結構
四、近義詞
“山崩川竭”,兩者意義完全相同,可互換使用。
五、補充說明
古人認為自然災異與政權興衰緊密相關,因此該成語常出現在史書或政論中,用于借自然現象喻指社會動蕩或國家危難。現代也可引申為對生态環境惡化的警示。
《山崩水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山崩塌陷,水枯幹盡,形容災難性的巨變或頓失的情況。
《山崩水竭》的拆分部首是山、水、方、丷,總計9個筆畫。
《山崩水竭》一詞最早出自《史記·平準書》,用來形容舊社會封建統治在面臨危機時的景象。《山崩水竭》的繁體字為「山崩水竭」。
在古時候,漢字《山崩水竭》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在殷商時期,可能會寫成「山海水竭」。
1. 這次山火導緻了整個森林的山崩水竭,給野生動植物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2. 經濟危機使得整個國家陷入了山崩水竭的困境,生活艱難。
山洪暴發、水源涸竭、崩塌、幹涸、困境、災難
山崩地裂、水竭牛馬
山高水長、山明水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