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征的意思、三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征的解釋

(1).三國 魏 征南将軍 王昶 、征東将軍 胡遵 、鎮南将軍 毋丘儉 的合稱。《資治通鑒·魏邵陵厲公嘉平四年》:“是時,征南大将軍 王昶 、征東将軍 胡遵 、鎮南将軍 毋丘儉 等,各獻征 吳 之計。朝以三征計異,詔問尚書 傅嘏 。” 胡三省 注:“ 漢 置四征将軍,謂征東、征西、征南、征北…… 毋丘儉 方為鎮南而曰三征,史概言之。”

(2).朝廷三次征召。《後漢書·儒林傳上·楊倫》:“前後三徵,皆以直諫不合。”《晉書·儒林傳·劉兆》:“ 武帝 時,五辟公府,三徵博士,皆不就。” 唐 李颀 《送劉四赴夏縣》詩:“明年九府議功時,五辟三徵當在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征"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術語,具體釋義如下:

一、古代政治制度 指東漢至魏晉時期對隱士的三次征召制度。典型例證為《晉書·宣帝紀》記載,建安六年曹操"三征"司馬懿出仕,司馬懿因裝病推辭前兩次,第三次才接受征辟。該典故成為後世形容賢士難求的典故來源。

二、明代賦稅制度 特指萬曆年間推行的三次軍事征稅:

  1. 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1600)的"甯夏之役"
  2. 萬曆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597-1599)的"朝鮮之役"
  3. 萬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599-1600)的"播州之役" 三項戰役耗費巨大,《明史·食貨志》記載因此加征"遼饷""剿饷""練饷"三項賦稅,合稱"三征"(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

三、哲學概念 在《周易》體系中,指乾卦的三種基本屬性:"元、亨、利"。《周易注疏》解釋此為天道運行的三種征驗,後引申為事物發展的根本特征(來源:《十三經注疏》)。

四、地理方位 古代堪輿學術語,指測定方位的三種基準:"日中之影""北極之星""土圭之法",見于《周禮·考工記》對都城營造制度的記載(來源:《周禮譯注》)。

網絡擴展解釋

“三征”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個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曆史人物合稱(三國時期)

指三國時期曹魏的三位将領:征南将軍王昶、征東将軍胡遵、鎮南将軍毋丘儉的合稱。這一說法源自《資治通鑒》的記載。


二、朝廷三次征召

指朝廷對某人的三次征召,多用于形容賢士多次被舉薦或征聘卻未應召。例如:


補充說明

  1. 現代用法:部分文獻(如、3)将“三征”引申為對問題進行全面考察,但這一含義更接近“三徵”(“徵”為征兆),需注意區分字形和語境。
  2. 曆史事件關聯:隋炀帝“三征高麗”是獨立曆史事件,與“三征”一詞無直接關聯,僅為造句示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資治通鑒》《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挨擠安安逸逸班固編譯标牌禀脫布怨顫掉鉏畲東岩遁逸厄裡倪厄斯翻出煩碎廢舍風賦瘋魔分星撥兩關董汩汲顧慮行貨寒樹後生仔懷葛灰礶教軍鲸吸驚心悲魄進羨絶手開心顔領首面豉秘弄釀飯配房陪堂生乾崗畦畹起總驅奴擾逼三章法傷損扇隤束囊私微厮猥貪夫徇利帑庫天蛾通心脫氧核糖核酸萬慮萬葉集聞譽無計量下坡不趕,次後難逢新安江